
亦作“ 吞鉤 ”。吞下釣鈎。常比喻受騙上當。 漢 張衡 《歸田賦》:“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鈎。” 唐 元稹 《冬夜懷李侍禦》詩:“簪裾詎幾許,累創吞鈎魚。”
“吞鈎”(亦作“吞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漢·張衡《歸田賦》
“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鈎。”
描述鳥類因貪食被箭射中,魚類因貪餌吞鈎而喪命,暗喻人類因貪欲招緻災禍。
唐·元稹《冬夜懷李侍禦》
“簪裾讵幾許,累創吞鈎魚。”
以“吞鈎魚”比喻因貪求權位而屢遭挫折的境遇。
多用于文學作品或警示性語境,強調因貪欲導緻的後果。例如:
“吞鈎”通過自然現象隱喻人性弱點,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其文化内涵在古典文學中尤為豐富,現代亦可用于批判貪婪行為。
《吞鈎》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吞咽魚鈎”。吞:指吞咽或吞食;鈎:指釣魚所用的魚鈎。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吞:由“口”部首和3畫組成;
鈎:由“金”部首和10畫組成。
來源:
“吞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漁業。在古代,人們使用魚鈎來捕撈魚類,有時候釣魚者會不小心吞下魚鈎,造成口腔或消化道的傷害。因此,這個詞語就用來形容這種情況。
繁體:
《吞鈎》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吞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的書寫方式更為簡潔,所以《吞鈎》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
例句:
1. 小明在河邊釣魚時,不小心吞下了魚鈎。
2. 這位醫生專門處理吞鈎的傷害。
組詞:
吞食、鈎痕(魚鈎留下的傷痕)、鈎挂(用鈎子挂住、捕捉)。
近義詞:
吞下、咽下、咽喉。
反義詞:
吐出、排出、嘔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