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萍浏醴起義的意思、萍浏醴起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萍浏醴起義的解釋

同盟會發動的武裝起義。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等到湖南聯絡會黨和礦工,相約江西萍鄉、湖南浏陽、醴陵三處同時起義。12月起義爆發,隊伍發展到三萬餘人,推會黨首領龔春台為起義軍都督。清政府調集軍隊鎮壓,起義軍苦戰月餘,最後失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萍浏醴起義是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由同盟會成員劉道一、龔春台等人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該事件以湖南省萍鄉縣、浏陽縣和醴陵縣三地為核心區域,是辛亥革命前規模較大的革命暴動之一。起義軍以“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為口號,參與者包括礦工、農民及會黨成員,總人數逾萬。雖因組織松散、清軍鎮壓而失敗,但動搖了清廷統治根基,為後續革命活動積累了經驗。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分析,其名稱構成具有典型地理特征:“萍”“浏”“醴”分别指代起義策源地萍鄉、浏陽、醴陵三縣(今均屬湖南省轄區),“起義”則明确事件性質為反抗現存政權的武裝鬥争。曆史文獻記載,起義軍頒布的《中華國民軍起義檄文》明确提出“破除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民國”的政治綱領,标志着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實踐突破。

該事件在《清史稿·兵志》中被記載為“丙午萍浏之變”,《辛亥革命史稿》(章開沅著)将其評價為“首次打出革命軍旗號的反清起義”。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特别指出:“此次雖未成功,而影響所及,實有震撼全國之效。”

網絡擴展解釋

萍浏醴起義是1906年12月4日同盟會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反清武裝起義,因起義中心位于江西萍鄉、湖南浏陽和醴陵三地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背景與起因

起義的導火索是1905年湘贛地區洪水災害導緻饑荒,官僚士紳趁機擡高米價,民怨沸騰。同時,同盟會成立後,黃興派劉道一、蔡紹南回國聯絡會黨和礦工,策劃武裝起義,繼承此前華興會起義未竟的事業。

2.起義過程

3.曆史意義

4.别稱與紀念

因1906年為農曆丙午年,又稱“丙午萍浏之役”。2011年,三地聯合建立起義紀念碑,紀念其曆史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起義細節,可查看曆史春秋網及同盟會檔案。

别人正在浏覽...

白當白鶴碧鳳不揆梼昧不亦樂乎采鱗鋤理出頭黜抑措思遳子嚲避房主風顔分時計算機富吳體符徵蛤蜃橫賦暴斂紅點子回返胡蘿蔔貨賣镬索姜肱被噤聲禁營集校居巢可是麼空頭敕楛窳遼甯省李将軍列傳淩兢栌栱猕猴梨秘書監赧紅袍澤之誼破季度敲拍親谒俅俅群機人臘戎藩韶粉升獻失魂喪膽搜敭踏腳闆啴敦田畻天空海闊畏刀避箭文惡誤點仵人縣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