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會發動的武裝起義。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等到湖南聯絡會黨和礦工,相約江西萍鄉、湖南浏陽、醴陵三處同時起義。12月起義爆發,隊伍發展到三萬餘人,推會黨首領龔春台為起義軍都督。清政府調集軍隊鎮壓,起義軍苦戰月餘,最後失敗。
萍浏醴起義是1906年12月4日同盟會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反清武裝起義,因起義中心位于江西萍鄉、湖南浏陽和醴陵三地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義的導火索是1905年湘贛地區洪水災害導緻饑荒,官僚士紳趁機擡高米價,民怨沸騰。同時,同盟會成立後,黃興派劉道一、蔡紹南回國聯絡會黨和礦工,策劃武裝起義,繼承此前華興會起義未竟的事業。
因1906年為農曆丙午年,又稱“丙午萍浏之役”。2011年,三地聯合建立起義紀念碑,紀念其曆史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起義細節,可查看曆史春秋網及同盟會檔案。
《萍浏醴起義》是指明朝時期發生在浙江省秀水縣(今浙江省紹興市)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當地農民受盡壓迫和剝削,生活十分艱難。該起義爆發于明萬曆年間,起義軍以農民為主體,起義事件經過激烈的戰鬥最終導緻了政權的更疊。
萍浏醴起義的「萍」字,拆分部首是「艸」,筆畫為5;「浏」字,拆分部首是「水」,筆畫為8;「醴」字,拆分部首是「酉」,筆畫為12。
《萍浏醴起義》來源于起義發生的地點。起義爆發的秀水縣,境内有萍鄉和浏陽兩個主要地名。這兩個地名與起義事件緊密相關,因此被稱為「萍浏醴起義」。
繁體字形态下「萍浏醴起義」的寫法為「蘋浏醴起義」。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态略有不同。根據古籍資料,「萍浏醴起義」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蘋里醴起義」。
「萍浏醴起義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農民起義,對于農民階級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義。」
萍浏、浏陽、醴陵、起義、農民
萍浏醴起義的近義詞有「秀水起義」、「紹興農民起義」。
萍浏醴起義的反義詞是「壓迫」、「剝削」、「統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