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为;行事。《吕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高诱 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
(2).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宋 苏舜钦 《秋夕怀南中故人》诗:“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诗:“节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应节的物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中城兵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余怪问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马处送节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正在家中喫利市饭,忽见老门子 陆有恩 来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请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总是节物,不好特地来请得。今日来得极妙,且喫三盃。’”
节物指与节气、时令相关的自然景物或习俗物品,是汉语中体现时间流转与文化意蕴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节物的字面义为“应合节气的物候或事物”,特指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自然景象(如春花、秋月)或民俗物品(如端午粽子、重阳茱萸)。《汉语大词典》释为“应时节的风物景色”,强调其时间属性与自然人文的双重特征。例如宋代陆游《立春》诗“节物年来总是新”,即以“节物”代指新春景象。
在古代文学中,“节物”常承载时光易逝的哲思。如《文选·陆机〈拟古诗〉》注:“节物,应时之物也”,暗含对生命周期的观照。唐代白居易“节物行摇落”之句,更借秋日物候抒发生命凋零之叹,体现物候变迁与情感抒发的深层关联。
现代汉语中,“节物”仍保留古典意蕴,多用于诗文或学术语境。《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位为“时令景物”,常见于描写四季更替的文学表达。如当代学者论述传统文化时,常以“节物风俗”指代岁时节庆中的物质载体(如月饼、龙舟)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经典用例
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节物惊心两鬓华”,以“节物”触发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印证其作为时间载体的文学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节物”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人的行为或处事方式,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吕氏春秋·士容》中“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高诱注释为“行事甚高”。此义项强调行事风格的高尚与不拘小节。
指不同季节的景物或气候特征,多用于诗词中表达时光流转。如:
特指与节日相关的物品或习俗。例如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北宋时期“春幡、灯球、艾虎”等均属节物。这类物品常随节令变化,体现传统文化特色。
补充说明:部分文献(如)提到“节物”有“节约物品”的含义,但此解释未见于其他权威来源,可能为误读或次要义项,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备忘录辩尝冰条不三不四惭栗长鲸饮冲摐传报大椿大陆岛当户典钱雕风镂月冬醪端午节顿伏鹅毳飞捷丰年瞽惑贵本过先还盖行家胶密家冤京都八景即阼看桌宽猛宽猛并济拉帮结派駡嚷冥寿模状难亏遣情迁沙佥押骑戈衾被倾河倾诉圊桶日月重光软火襦袴讴烧灯神变绳束视效手簿苏枯调畅五色鱼小范狭斜协时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