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泽焚薮”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可?而明年无兽。”通过捕鱼和狩猎的比喻,警示不可过度索取资源。
成语中的“薮”需读作“sǒu”(第三声),易误读为“shù”或“cǎo”。书写时注意“薮”为草字头,下部为“数”的省略形态。
如需具体例句或进一步解析,可参考《吕氏春秋》原文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相关词条。
竭泽焚薮是一个成语,意指尽可能地动用一切资源来达到某个目的,象征着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的行为。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拆分部首:立(才字底部的一点) 水(三点水) 茈(草字头的一个点)
笔画:21画
这个成语的源自《易经·大传》中的一句话:“竭其力于泽焚其薮。”它的意思是指人们凭借全力完成某个任务时,不考虑任何困难,并迎刃而解。在使用过程中,这个成语的意义被引申为任何不择手段的行为。
这个成语的繁体字写法为「竭澤焚藪」。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区别。对于「竭泽焚薮」而言,它在古代常被写成「竭澤焚藪」或「竭澤焚叢」。
以下是一个使用「竭泽焚薮」的例句: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竭泽焚薮,不择手段。
与「竭泽焚薮」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不择手段」、「力图达到目的」等;而与其相反的意思的成语则有「循规蹈矩」、「守法度日」等。
总结起来,“竭泽焚薮”这个词意味着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地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它的部首和笔画为立(才字底部的一点)水(三点水)茈(草字头的一个点),拆分后为21画。成语源自《易经·大传》,在古代常被写成「竭澤焚藪」或「竭澤焚叢」。使用例句可以是“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竭泽焚薮,不择手段”。与其相近意思的成语有「不择手段」、「力图达到目的」,而与其相反的有「循规蹈矩」、「守法度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