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憸滑 ”。奸邪狡猾。 宋 王禹偁 《黃州謝上表》:“如臣庸愚,曷副憂寄。謹當勤求人瘼,遵奉詔條,窒塞嚚訟之民,束縛憸猾之吏。” 清 黃宗羲 《光祿大夫徐公神道碑銘》:“當是時, 宜興 當國, 興化 後起,而風價稍高,一時臺省各相依附,為反覆憸滑之術,以搆兩相。”
憸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含義側重于形容人的品性奸邪狡詐、陰險狡猾。以下是詳細解釋:
憸猾(xiān huá)指奸邪狡詐、陰險詭谲,多用于描述心術不正、善于玩弄手段之人。
兩字組合後,強調兼具邪僻之心與詭詐之行的品性。
“憸猾者持短長相傾,忠良之士多被構陷。”
指奸邪小人互相傾軋,陷害忠臣。
“嚴懲憸猾,以肅官箴。”
意為嚴懲奸猾之徒以整肅官場風氣。
“憸”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憸人罔顧于行”,指邪僻之人不顧德行;“猾”在《史記》中已有“猾賊”等用例。二者合成“憸猾”後,成為宋明文獻中批判奸佞的典型詞彙,反映古代對道德操守的嚴苛審視。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學術平台驗證,現代辭書釋義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或電子版為準。)
“憸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 huá,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行,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奸邪狡猾,通常用于描述心術不正、善于欺騙或玩弄手段的人。該詞也可寫作“憸滑”,屬于書面語,帶有較強的貶義色彩。
詞義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批判權謀争鬥、官場腐敗等場景下的人物行為。例如:
“朝中憸猾之徒,常以權術惑主。”
近義詞對比
鼇柱豹皮囊邊寇逋竄豺節乘踐澄虛翠柏瘁臞村鳥當家立紀點簇砥鋒挺锷東格陵蘭寒流頓積遁潰防絕豐馨風信旗佛座甫裡先生伏帖弘辯換鬥移星夾袋中人物将巨椒瑛加颡計結寄生香卷土舉措沮诽軍給刳胎柳芳曆民典命祜末衖目睜口呆女贽峭行傾隕桑葉冠上打租商蚷哨長燒結煞賬升官圖神工天巧水流濕,火就燥泗洙遝集桃之夭夭蔚炳侮狎仙釋屑骨脅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