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er] 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如 2 / 4 、 4 / 4 、 3 / 4 拍等
(1).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唐 张祜 《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诗:“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公子命弹《湘妃》。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大约她们的风琴被砸坏了,她就用手打着节拍,用自己的歌声轻轻伴奏。”
(2).比喻有规律的进程。《朱子语类》卷四四:“盖其言合节拍,所以虽言而人不厌之。” 朱自清 《执政府大6*屠6*杀记》:“那警笛声甚是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节拍汉语 快速查询。
节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语言节奏中的基本单位,也指音乐中规律性的强弱和时间划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语言节奏单位
指诗歌或韵文中体现节奏的基本单元,由固定的音节组合构成。例如古典诗词的“五言”“七言”即以字数划分节拍,如“床前/明月/光”(三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音乐中的强弱循环
指乐曲中周期性重复的强弱序列,是节奏构成的框架。如2/4拍表示“强-弱”交替,3/4拍为“强-弱-弱”循环。这种规律为音乐提供结构支撑。
来源:《音乐术语词典》,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曲家通过节拍记号(如♩=60)规定速度,演奏者需严格遵循节拍器训练稳定性。
现代诗歌的节拍自由化,但依然依赖音节分组形成朗诵节奏,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错落拍感。
补充:节拍器(Metronome)是量化节拍的工具,由荷兰发明家温克尔于1815年完善,通过机械或电子装置生成稳定拍点。
权威参考来源:
“节拍”是一个多领域概念,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音乐领域
指乐曲中周期性重复的强弱时间单位,如四分之四拍(每小节4拍,强-弱-次强-弱)。它是节奏的基础,指挥家通过挥拍动作统一演奏速度。
诗歌韵律
表示诗句中的音节停顿规律,如汉语古诗的“平平仄仄”平仄交替,英语诗歌的抑扬格五音步等,形成语言的音乐性。
生理学概念
特指心脏搏动频率,如“心率60节拍/分钟”表示每分钟心跳次数,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
工业术语
指生产线上连续产出两件产品的时间间隔,如汽车装配线每90秒完成一辆车,称为“生产节拍”,用于衡量效率。
核心共性
所有用法均强调规律性重复的时间单位,体现节奏感与周期性。在不同领域中,节拍既是测量工具,也是协调动作/过程的基础框架。
别树一帜驳问蚕子层峙朝臣痴想锄剃鹾筴大公祖玳瑁蝉踮步东方生分贫振穷福建子嘎达梅林枸那归栧国主顾盻还睇横针竖线红红回敬会提荐拔鞬櫜间奏脚边路醮诉忌嫉稷牛寇勷枯槁客浪荡灯拉舌头莲幕灵飞陵肆六界毛施淑姿蚂蚁缘槐妙彩暮砧内脏袍领佩珂蓬梗挈瓶之知缺画人仰马翻舍止尸蹷熟风颂歌酸吟橦车颓衰挖肉补疮温火纤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