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戒蠟 ”。僧徒受戒後的年數。 宋 羅烨 《醉翁談錄·僧行因禍緻福》:“僧既遭刑而歸,治療獲安,得高壽,享年九十六,戒臘七十一年,剃度小師凡五人,豈非因禍緻福也?”《敕修百丈清規·節臘》:“僧不序齒而序臘,以别俗也……凡禪誦行坐,以受戒先後為次。”一說,僧徒結夏時,造一重量與本人相等的蠟人。解夏時,若體重不輕于蠟人,說明念定無妄想;反之,則精神不一。以此測定僧徒戒行,故稱。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方外玄蹤》:“戒臘本作戒蠟。西域番僧結制之日,秤其身若幹觔,即以蠟為身,亦若幹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蠟,即為得道,蠟重於身,則學敗矣。蓋制中拘窘,鮮食寡睡,淡薄強忍,非寧定者不肥也。” 明 張萱 《疑耀·戒蠟》:“僧家言僧臘者,猶言年歲也。又言戒蠟者,臘當作蠟。餘偶閲一内典,西方結夏時,以蠟為人,其輕重相同,解夏之後,以蠟人為驗,輕重不差,則為念定而無妄想,否則血氣耗散,必輕於蠟人,故謂之戒蠟,非年歲之臘也。”
“戒臘”是佛教術語,主要與僧侶的修行年資相關,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和計算方式。以下為詳細解釋:
戒臘是佛教僧團内部衡量修行資曆的重要标準,反映了僧侶的持戒精進程度。需注意其與“僧臘”的區别,并了解計算方式與安居修行的緊密關聯。如需更完整的解釋,可參考佛教典籍或寺院清規。
《戒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臘月尾或年初的時候,不再食用豬肉臘腸等腌制食品,以保持身體健康。
《戒臘》的拆分部首是戈(gē)和⺼(mǔ),總共有9個筆畫。
《戒臘》是古代農曆年節習俗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常常在臘月初八開始戒食臘腸臘肉等腌制食品,主要是因為腌制食品含有較高的鹽分和脂肪,過多食用對身體健康有害。
《戒臘》的繁體字是「戒臘」。
古時候,《戒臘》的漢字寫作「戒臘」。
在農曆新年期間,許多人選擇戒臘,以免過度食用腌制食品導緻健康問題。
禁油、戒糖、戒酒、戒煙、禁欲
不吃、戒除
吃、享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