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戒蠟 ”。僧徒受戒後的年數。 宋 羅烨 《醉翁談錄·僧行因禍緻福》:“僧既遭刑而歸,治療獲安,得高壽,享年九十六,戒臘七十一年,剃度小師凡五人,豈非因禍緻福也?”《敕修百丈清規·節臘》:“僧不序齒而序臘,以别俗也……凡禪誦行坐,以受戒先後為次。”一說,僧徒結夏時,造一重量與本人相等的蠟人。解夏時,若體重不輕于蠟人,說明念定無妄想;反之,則精神不一。以此測定僧徒戒行,故稱。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方外玄蹤》:“戒臘本作戒蠟。西域番僧結制之日,秤其身若幹觔,即以蠟為身,亦若幹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蠟,即為得道,蠟重於身,則學敗矣。蓋制中拘窘,鮮食寡睡,淡薄強忍,非寧定者不肥也。” 明 張萱 《疑耀·戒蠟》:“僧家言僧臘者,猶言年歲也。又言戒蠟者,臘當作蠟。餘偶閲一内典,西方結夏時,以蠟為人,其輕重相同,解夏之後,以蠟人為驗,輕重不差,則為念定而無妄想,否則血氣耗散,必輕於蠟人,故謂之戒蠟,非年歲之臘也。”
戒臘是漢語佛教術語,指僧人受具足戒後結夏安居的年數,用以計算僧人在僧團中的資曆。“戒”指佛教戒律,“臘”源于古印度僧人雨季安居的習俗,後演變為僧齡的計量單位。根據佛教儀軌,僧人每年夏季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圓滿結束後即增長一臘,稱為“戒臘”或“夏臘”。
在佛教制度中,戒臘是僧團排序的重要依據。例如《禅林象器箋》記載:“僧籍先輩後輩,以戒臘多少為次。”戒臘越長,代表修行資曆越深,通常在法會、禅堂坐次等場合享有優先權。此外,戒臘也與僧人受尊敬程度相關,《百丈清規》中多次提及“依戒臘坐”的禮儀規範。
該詞讀音為jiè là,屬佛教專有名詞,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多見于佛學典籍或研究文獻。例如《佛學大辭典》釋為:“比丘之年資,依夏安居之數而定,稱戒臘。”
“戒臘”是佛教術語,主要與僧侶的修行年資相關,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和計算方式。以下為詳細解釋:
戒臘是佛教僧團内部衡量修行資曆的重要标準,反映了僧侶的持戒精進程度。需注意其與“僧臘”的區别,并了解計算方式與安居修行的緊密關聯。如需更完整的解釋,可參考佛教典籍或寺院清規。
标位避世金馬播布布道晨婦傳湌丢靈東南一尉,西北一候豐牆硗下鳳箫龍管浮說郜大鼎膏火之費光名觀覰顧臨滾運骨肉未寒杭州市鶴峙紅紫奪朱賈怠肩承簡稱儉吝家至戶到扃幂決脰軍丁空言蠟黃臘雪鱗迹甿郊幕府書廚木神弄珠排擊毗倚前烈骐骥過隙缺絕認捐疝瘕十步之内,自有芳草瘦子順和送戲鲐鯣魚桃杖通玄灣環瓦殶無成吳承恩無蹤象齒閑花鹹水湖枭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