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讥责丑恶的事物。 汉 张衡 《陈事疏》:“褒美讥恶,有心皆同。”
(2).喜好讥刺的恶行。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二·彦琮》:“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讥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用法和文献出处如下:
讥责丑恶的事物
指通过讽刺、批评的方式揭露或谴责丑恶现象。例如汉代张衡在《陈事疏》中提到:“褒美讥恶,有心皆同”,强调人们对于善恶评判的共通性。
喜好讥刺的恶行
指本身带有恶意、习惯性嘲讽他人的行为。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中提到修行者应“不染讥恶”,即告诫避免此类负面言行。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结合古代文献例句分析。
讥恶,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讥笑拒绝邪恶。
讥:讠(言字旁)+ 古文的鸟字旁,共5画。
恶:心(心字旁)+ 亚字旁,共8画。
《礼记·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圣人在君子身上见,故虽与人语之,曾讽不骄。”意为圣人看到有才德的人,即使与其交谈,也不会骄傲自满。从而形成了“讥恶”一词。
「譏惡」是讥恶的繁体字形式。
古代的讥恶汉字写法为「譏惡」,其中的「譏」是用「言」字旁和「幾」字旁构成,表示嘲笑、讽刺的意思。而「惡」是由「心」字旁和「亞」字底构成,表示恶心、邪恶的意思。
他经常讥恶那些攀附权贵的人。
- 讥笑
- 讥讽
- 拒绝
- 称赞
- 赞美
- 褒奖
- 赞扬
- 称道
- 欣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