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 moral principle] 指人的氣節、操行。多用褒義
(1).氣節操守。《韓非子·五蠹》:“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後漢書·伏隆傳》:“ 隆 字 伯文 ,少以節操立名,仕郡督郵。”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承家節操尚不泯,為政風流今在茲。” 清 黃軒祖 《遊梁瑣記·吳翠鳳》:“邑令敬其節操,為懸額題旌,并佽助焉。” 夏衍 《秋瑾傳》第三幕:“你這些鬼話……可決不能欺騙有血性有節操的革命黨!”
(2).指樂曲的節拍。《文選·王褒<洞箫賦>》:“條暢洞達中節操兮,終詩卒曲尚餘音兮。” 李善 注:“言聲有條貫,通暢洞達而中於節操。”
“節操”一詞的含義可從傳統語義和網絡引申義兩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核心定義
節操指人的氣節、操守和道德原則,強調在逆境中堅守高尚品質的行為表現,如誠信、見義勇為甚至舍生取義。
曆史上,它最初用于形容婦女的貞操(漢代),後擴展為泛指道德準則。
文化内涵
傳統語境中,節操是評判人格的重要标準,如《韓非子》提到“立節操以顯其名”,《後漢書》中伏隆“以節操立名”。高尚節操者需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語義演變
網絡用語中,節操被解構為“底線”或“下限”。例如“節操碎了一地”形容某人言行猥瑣、無底線。
“無節操”則指毫無原則的行為,常見于二次元文化,詞性從貶義轉為中性,甚至用于自嘲(如動漫CP讨論)。
使用場景
多用于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愛好者群體,當他人言論或行為突破道德界限時,用“掉節操”委婉提醒。例如開過分玩笑或發表争議性内容。
維度 | 傳統含義 | 網絡含義 |
---|---|---|
情感色彩 | 褒義(贊美高尚品德) | 中性/調侃(批判或自嘲無底線) |
核心指向 | 道德原則、氣節 | 行為底線、下限 |
典型用例 | “蘇格拉底堅守哲人節操” | “這劇情太無節操了”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出處(如《韓非子》《後漢書》),可參考等來源。
《節操》是一個中文詞彙,指一個人的道德規範和原則,以及保持正直和端莊的行為方式。它凸顯了一個人的良好品德和廉恥感。
《節操》這個詞是由“艹”和“朿”兩個部首構成。其中,“艹”是草字頭部首,表示植物;“朿”是一種古代兵器的名稱,也代表“竹子”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字規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節:部首「艹」,筆畫數量4
操:部首「艹」,筆畫數量11
《節操》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儒學經典《論語》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對于人們應該怎樣行為的規範的讨論。
《節操》的繁體字為「節操」,在繁體中仍然保留了「竹」部作為「操」的部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節」字的寫法有一些變異形式。比如,戰國時期的古籍《説文解字》中,「節」字有時寫作「⻏」和「⺌」。這樣的寫法是因為古人在書寫時的個人偏好或地域差異造成的。
相對而言,「操」字的古代寫法較為穩定,多數情況下以「艹」與「朿」結合的形式出現。
1. 道德的失落是因為他喪失了節操。
2. 他的行為讓人敬佩,他真是個有節操的人。
3. 做人應該有節操,不要輕易放棄原則。
1. 恪守節操
2. 維護節操
3. 喪失節操
4. 保持節操
近義詞:廉恥、道德、品德
反義詞:放縱、無節制、失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