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 moral principle] 指人的气节、操行。多用褒义
(1).气节操守。《韩非子·五蠹》:“其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后汉书·伏隆传》:“ 隆 字 伯文 ,少以节操立名,仕郡督邮。”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吴翠凤》:“邑令敬其节操,为悬额题旌,并佽助焉。” 夏衍 《秋瑾传》第三幕:“你这些鬼话……可决不能欺骗有血性有节操的革命党!”
(2).指乐曲的节拍。《文选·王褒<洞箫赋>》:“条畅洞达中节操兮,终诗卒曲尚餘音兮。” 李善 注:“言声有条贯,通畅洞达而中於节操。”
节操指人在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上表现出的坚定性与高尚性,特指对原则、信念的忠诚坚守,尤其在面临利益诱惑或压力时体现出的道德定力。以下是具体解析:
道德操守的持守
指个人在伦理规范、理想信念上的坚持,如不因利益背叛信仰、不屈服于威逼等。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坚持原则、正直不苟的品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气节与操行的结合
“节”强调关键时刻的骨气(如民族气节),“操”侧重日常行为的自律(如廉洁奉公)。《汉语大词典》释为“志节德操”。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古代语境中的政治与伦理内涵
先秦典籍如《荀子·乐论》提及“节操”与礼教关联,汉代后多用于评价士大夫忠君爱国、拒附权贵的品格,如《汉书·苏武传》赞其“守节操不屈”。
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 www.zhonghuajingdian.com(权威古籍数字化平台)
现代用法的扩展与泛化
当代语境中,“节操”仍核心指道德坚守,但网络用语中衍生出戏谑义(如“节操掉一地”),反映对轻浮行为的调侃。此类用法未被规范词典收录,属亚文化现象。
来源: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网络语言规范研究》. 语文出版社, 2020.
词典名称 | 释义要点 | 侧重差异 |
---|---|---|
《现代汉语词典》 | 正直不阿的品格,坚守原则 | 强调个人道德实践 |
《汉语大词典》 | 志气与操行,特指忠贞不渝的德行 | 结合历史气节与行为准则 |
《重编国语辞典》 | 高尚不移的志行品德 | 突出品德的稳定性与崇高性 |
参考资料
“节操”一词的含义可从传统语义和网络引申义两个维度解析,具体如下:
核心定义
节操指人的气节、操守和道德原则,强调在逆境中坚守高尚品质的行为表现,如诚信、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取义。
历史上,它最初用于形容妇女的贞操(汉代),后扩展为泛指道德准则。
文化内涵
传统语境中,节操是评判人格的重要标准,如《韩非子》提到“立节操以显其名”,《后汉书》中伏隆“以节操立名”。高尚节操者需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语义演变
网络用语中,节操被解构为“底线”或“下限”。例如“节操碎了一地”形容某人言行猥琐、无底线。
“无节操”则指毫无原则的行为,常见于二次元文化,词性从贬义转为中性,甚至用于自嘲(如动漫CP讨论)。
使用场景
多用于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爱好者群体,当他人言论或行为突破道德界限时,用“掉节操”委婉提醒。例如开过分玩笑或发表争议性内容。
维度 | 传统含义 | 网络含义 |
---|---|---|
情感色彩 | 褒义(赞美高尚品德) | 中性/调侃(批判或自嘲无底线) |
核心指向 | 道德原则、气节 | 行为底线、下限 |
典型用例 | “苏格拉底坚守哲人节操” | “这剧情太无节操了” |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出处(如《韩非子》《后汉书》),可参考等来源。
八声甘州秕糠长关沉积垂不朽春苔寸意得马折足典签短褐读者帆叶愤盛粉碎负郭相君钩鐮贯顊龟蔡涵煦缄保见便降廉蹇困絜齐集散纠按惧色宽厚柳情花意卖文卯不对榫派充炮炼怕死贪生仆僮千日斫柴一日烧纤绳钦和秋赛权且赏罸分审赦放蛇蟊深亮射手市面水国叔均顺当探策潭积田官天座脱羁土宜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抏敝王旨弯弯扭扭纤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