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督的意思、催督的詳細解釋
催督的解釋
催促,督促。《三國志·蜀志·李嚴傳》:“九年春, 亮 軍 祁山 , 平 催督運事。”《南史·鄧元起傳》:“ 元起 曰:‘朝廷萬裡,軍不卒至,若寇賊浸淫,方須撲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誰?何事忽忽,便相催督。’” 清 柴紹炳 《苦婦棄兒歎》詩:“侵晨起催督,前驅散軍門。散軍在須臾,逼迫惡容辭。”
詞語分解
- 催的解釋 催 ī 使趕快行動:催促。催辦。催讨。 使事物的産生、發展變化加快:催化。催生。催眠。催奶。催肥。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督的解釋 督 ū 察看;監管:監督。督辦。督導。督察。督促。督師。督率(刬 )(亦作“督帥”)。督戰。督學。 責罰:督過(督察責備)。督責。 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郵。督護。總督。提督。督撫。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催督”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是催促并監督(某人完成某事)。它強調的不僅是口頭上的催促,更包含了對執行過程或結果的監督與檢查,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管理意味。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催促監督: 指對他人的行動或任務的完成進行敦促,并同時加以監督,以确保其按時或按要求執行。
- 同義強調: “催”指催促、促使;“督”指監督、督促。二字結合,強化了“促使完成并确保落實”的意思。
-
語義構成與側重:
- 行為複合: “催督”由表示動作的“催”和表示監察的“督”并列複合而成。
- 側重過程與結果: 它不僅關注任務是否開始或進行(催),更關注任務是否按照要求、按時完成(督)。
- 隱含關系: 通常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施加壓力、要求其履行職責或完成任務的語境中。
-
使用場景與特點:
- 正式或書面語境: 相較于單純的口頭“催促”,“催督”顯得更為正式和書面化,常用于公文、曆史文獻、新聞報道或較嚴肅的叙述中。
- 帶有壓力感: 使用“催督”時,往往意味着被催督的對象可能存在拖延、懈怠或未能達标的情況,需要外部力量施加壓力。
- 目标明确: 催督的行為通常指向一個具體需要完成的任務或目标。
-
權威出處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催督”的釋義為“催促監督”。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漢語工具書之一。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單獨收錄“催督”詞條,但其對“催”的解釋為“叫人趕快行動或做某事”,對“督”的解釋為“監督指揮”,組合義與《漢語大詞典》一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在解釋相關單字或查閱古籍用例時,會體現“催督”的含義,常用于描述官府差役、上級對下級的督促行為。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
“催督”是一個強調在催促的同時進行監督,以确保任務按要求完成的動詞。它帶有一定的正式性和強制性,常用于描述管理、監督或施加壓力促使對方行動并達到預期結果的場景。其權威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等核心漢語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催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uī dū,其核心含義為催促并監督,常用于強調通過壓力或強制手段推動事務進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催督”由“催”(催促)和“督”(監督)組成,表示通過持續催促和嚴格監督來确保任務完成。它帶有緊迫性和強制性,多用于需要高效執行的情境。
二、曆史用例
-
軍事與政務
-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提到諸葛亮北伐時,李嚴負責“催督運事”,即監督糧草運輸。
- 《南史·鄧元起傳》中,鄧元起因戰事緊急被“催督”領兵,凸顯其軍事背景下的緊迫性。
-
文學描寫
- 《三國演義》第六回描述軍隊“催督”行軍,士兵行動遲緩者會被嚴懲,體現高壓手段。
三、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催督”多用于管理或工作場景,如“催督各部門完成任務”,強調上級對下級的監督與進度把控。
四、近義詞與場景
- 近義詞:督促、敦促、督辦。
- 適用場景:項目管理、政策執行、緊急任務等需高效推進的事務。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或例句,可參考《三國志》《南史》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班駁陸離扳陷悲黃犬冰顔布天蓋地長班捶考村長大地測量戴鳌丁錢都盧伎蜰蛴忿塞負阙廣虛黑吊搭黃妃塔華屋丘墟腳費交鈎雞飛蛋打精進勇猛可憐見磕碰兒誇異酷寒枯毫老況老萊衣侖菌羅浮山砢确録書貌似強大目睛逆喻倩浰頃倒崎峭羣帝榕廈戎陣桑田識明智審實土順服說理松蔭擿抉細微通吃通信兵頭谷微氣象學烏夜啼鄉關小器消淹懈忒屓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