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個月。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藩國隨封官》:“然 張景明 為左長史,二十年而殁,距上龍飛未浹月也。”《明史·耿定向傳》:“故邇來投揭有遲浹月者,事理宜然,非自藩臣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富川》:“不浹月而掃清巨寇。”
(2).兩月。 清 方苞 《己亥四月示道希兄弟》:“《記》曰:‘齊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禦於内。’用此推之,則正服大功,以浹月為期;小功緦麻,終月可也。”
浃月是漢語中表示時間跨度的專有名詞,指代完整的一個月時間。該詞由“浃”與“月”複合構成,其中“浃”本義為“周匝”“遍及”,源自《國語·楚語》中“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的用法,原指十天幹循環一周的十日周期。引申至月份範疇,“浃月”即指月亮經曆完整朔望周期的三十天時間量度,如《資治通鑒·唐紀》注疏載“浃月者,周一月也”。
在傳統曆法應用中,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連續的時間進程,例如《宋史·河渠志》載“河決浃月,堤防盡潰”,用以強調災害持續時間的完整性。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古典文學賞析等領域仍具有特定表達價值,常與“浃旬”(十日)、“浃歲”(周年)等時間單位形成系統化表述體系。
“浃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存在兩種解釋:
滿一個月
多用于描述較短時間内的完整周期。例如:
“不浃月而掃清巨寇”(清·王士禛《池北偶談》)
此處的“浃月”指“未滿一個月”。
兩個月
主要用于古代喪服制度或特定文獻中。例如:
清代方苞提到“正服大功,以浃月為期”,指服喪期為兩個月。
“浃”本義為“周匝、循環”,如“浃辰”指十二天(地支一輪回),“浃旬”指十天(天幹一輪回)。因此“浃月”可能源于幹支紀日法,引申為時間周期。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例句進一步分析其含義。
班闌北道長府程才充天塞地創利觸山次日道車倒換道會底着動秤兒短氣幹草堆臯蘭篙梢格保攻禜鬼宿度河還琴合稀泥化禅奸矯堅嚴交締交甫解陶結帳忌克警呵驚瞻浄者矜貧救厄苦克蠟種六徵門下士邈群鳴蚿木榻南流景辟倚淺俗清醇傾家竭産瓊林玉樹娆固三市食指水底撈針蜀客蜀子私潤私學館吐法退率違隔鮮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