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淺;粗俗;通俗。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高世之器,非淺俗所能識也。”《北齊書·王昕傳》:“ 昕 雅好清言,詞無淺俗。”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文說·賦須韻腳意全》:“ 賀方回 言學詩於前輩得八句雲:‘平淡不流於淺俗,奇古不流於怪癖。’” 張祥齡 《<半箧秋詞>序錄》:“意鍊則辭警闢,自無淺俗之患。” 徐特立 《怎樣學習哲學》:“目前適于初學用的通俗哲學書,隻是在字句和例子上面還淺俗,而内容卻更模糊了。”
“淺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淺俗”主要指粗淺、粗俗或通俗,通常形容事物缺乏深度或不夠雅緻。例如:
“淺俗”通常用于批評性語境,指缺乏深度或格調不高,但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褒貶傾向。在學術或文學讨論中,常提醒創作者避免“淺俗”,追求雅正與内涵。
《淺俗》是一個詞組,用來形容人們的言行舉止表現得非常膚淺和庸俗。這個詞具有貶義,常常用來批評那些對生活和價值觀缺乏深度思考的人。
《淺俗》這個詞由兩個部首構成,其中“水”字部首代表了液體、水流的意義,而“禾”字部首則象征着莊稼、農業。通過這兩個部首的結合,表達了淺俗行為泛濫之像水一樣無所不至的特點。
《淺俗》這個詞的筆畫總共有11畫,分别為:“水”字部首的3畫和“禾”字部首的8畫。
《淺俗》一詞的意思源于古代文人對人們言談舉止的評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重視思辨和品德修養是重要的價值觀,因此,那些隻關注表面和封測的人便被稱為“淺俗”。
《淺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淺俗」。繁體字保留了更多古時候的字形特點,給人一種典雅而古樸的感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淺俗》為例,「淺」字的古代寫法為「淺」,在字的上方有一個「水」字部首;而「俗」字的古代寫法為「俗」,右側的「禾」字部首則表示莊稼。這樣的字形更加直觀地表達了詞義。
1. 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太淺俗,完全無法理解更深層次的含義。
2. 這部電影審視了人性的複雜性,對于那些一味追逐物質享受的人來說,是一劑解藥,能夠喚醒他們從淺俗中抽離出來。
1. 淺薄:形容思想、知識、見識等貧乏,沒有深度。
2. 俗套:指言談行為的方式、内容陳舊、平庸,缺乏創新。
3. 膚淺:形容見解、認識、眼界等淺顯,對事物理解不深入。
近義詞:膚淺、庸俗
反義詞:深思熟慮、高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