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旬,十天。《隸釋·漢衛尉衡方碑》:“受任浹旬,庵離寝疾,年六十有三。”《宋書·武帝紀論》:“﹝ 高祖 ﹞曾不浹旬,夷兇翦暴。”《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比皇帝到闕,動涉浹旬,請太後臨朝聽政。” 胡三省 注:“十日為浹旬。” 明 許自昌 《水浒記·閨晤》:“近則浹旬,遠幾一月,纔到家中料理一番。” 龔爾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詩:“浹旬苦風雨,閉戶不知春。”
“浃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 xún(“浃”不讀jiá),其核心含義為十天,即一旬(古代以十日為一旬)。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構成:
“浃”本義為濕透(如“汗流浃背”),引申為完整的時間單位;“旬”指十日。二者組合表示完整的十天。
古籍例證:
“浃旬”多用于文言或曆史文獻中,強調以十日為周期的時間跨度,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宋書》等文獻。
浃旬(jiā xún),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長時間積蓄、積累。
2. 執着、堅持。
浃旬的拆分部首是水部(氵)和旬部(旬)。它由13個筆畫組成。
浃旬的來源較為複雜,古籍中涉及到不同的解釋。通常認為,浃旬源于《尚書·周書·五子之歌》中的“浃矣,殆矣”。而繁體字則為「浹旬」。
古時候,浃旬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與調整,變體有:浃矣、浃矣殆矣等。
1. 他沉浃旬日的努力,成功拿下了這個項目。
2. 堅持浃旬,定能取得好的成績。
浃旬沒有常見的組詞,因其特殊意義而不常被用于構詞。
浃旬的近義詞包括:積攢、積累、堅持。
浃旬的反義詞包括:散漫、輕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