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架田的意思、架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架田的解釋

在沼澤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實而成的浮于水面的農田。 元 王祯 《農書》卷十一:“架田。架,猶筏也,亦名葑田…… 江 東有葑田,又 淮 東、二 廣 皆有之。 東坡 《請開杭之西湖狀》謂‘水涸草生,漸成葑田’。考之農書雲,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 江 南大湖中有茭、蒲等,年久、根從土中沖出,浮于水面,厚數尺,可延長幾十丈,在上面施種,即可生長,稱為‘葑田’。後來,農民進一步作木排,在上面鋪泥,種植莊稼,稱為‘架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架田”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農田形式,主要用于沼澤等水域環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架田又稱葑田,是在沼澤或淺水區域,用木樁、竹筏等材料搭建框架,四周及底部用泥土、菰根(水生植物)等封實,形成漂浮在水面的農田。這種結構可隨水位升降浮動,避免作物被淹沒。

2.結構與材料

3.功能與特點

4.曆史背景

架田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元代王祯《農書》記載其構造:“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隨水高下浮泛”。蘇轼在治理杭州西湖時也提到“水涸草生,漸成葑田”,可見其在江南、淮東、兩廣等水域廣泛使用。

5.相關文獻

除《農書》外,清代《授時通考》等農學著作也收錄了架田技術,反映其在中國傳統農業中的重要地位。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或技術細節,可參考元代王祯《農書》或宋代地方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架田的意思

架田,指的是在農田中搭建架子,用來支撐作物,防止其倒伏或者受到風雨的侵襲,從而增加産量和保證作物的質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架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和田,其中木是第一部首。架由木組成,田是一個單獨的部首。

架田的總筆畫數為12畫:架(8畫)、田(4畫)。

來源和繁體

架田是一個漢字詞語,源自于古漢語。繁體字為「架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架田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架為例,古代的寫法中,它的上半部分更像是人的尺膊,下半部分則像人的腿,給人一種扶搖直上的感覺。田的古代寫法也與現代稍有差異,部分田字的古代寫法中,田的右邊會有一個土旁。

例句

1. 農民們在田地裡架田,确保莊稼能夠安全生長。

2. 這片農田裡的架田手藝非常高超,莊稼從來沒有倒伏過。

組詞

架田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各種組詞,例如:架設、田地、農田、田舍。

近義詞與反義詞

架田的近義詞包括搭蔸、搭麥、撐蔸等,這些詞語同樣指的是搭建支撐物以防止作物倒伏或受災。

架田的反義詞常常與作物不穩定有關,例如倒伏、凋落、摧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