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架田的意思、架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架田的解释

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 江 东有葑田,又 淮 东、二 广 皆有之。 东坡 《请开杭之西湖状》谓‘水涸草生,渐成葑田’。考之农书云,若深水藪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 江 南大湖中有茭、蒲等,年久、根从土中冲出,浮于水面,厚数尺,可延长几十丈,在上面施种,即可生长,称为‘葑田’。后来,农民进一步作木排,在上面铺泥,种植庄稼,称为‘架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架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农田形式,主要用于沼泽等水域环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定义与别称

架田又称葑田,是在沼泽或浅水区域,用木桩、竹筏等材料搭建框架,四周及底部用泥土、菰根(水生植物)等封实,形成漂浮在水面的农田。这种结构可随水位升降浮动,避免作物被淹没。

2.结构与材料

3.功能与特点

4.历史背景

架田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其构造:“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随水高下浮泛”。苏轼在治理杭州西湖时也提到“水涸草生,渐成葑田”,可见其在江南、淮东、两广等水域广泛使用。

5.相关文献

除《农书》外,清代《授时通考》等农学著作也收录了架田技术,反映其在中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或技术细节,可参考元代王祯《农书》或宋代地方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架田的意思

架田,指的是在农田中搭建架子,用来支撑作物,防止其倒伏或者受到风雨的侵袭,从而增加产量和保证作物的质量。

拆分部首和笔画

架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和田,其中木是第一部首。架由木组成,田是一个单独的部首。

架田的总笔画数为12画:架(8画)、田(4画)。

来源和繁体

架田是一个汉字词语,源自于古汉语。繁体字为「架田」。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架田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以架为例,古代的写法中,它的上半部分更像是人的尺膊,下半部分则像人的腿,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田的古代写法也与现代稍有差异,部分田字的古代写法中,田的右边会有一个土旁。

例句

1. 农民们在田地里架田,确保庄稼能够安全生长。

2. 这片农田里的架田手艺非常高超,庄稼从来没有倒伏过。

组词

架田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各种组词,例如:架设、田地、农田、田舍。

近义词与反义词

架田的近义词包括搭蔸、搭麦、撑蔸等,这些词语同样指的是搭建支撑物以防止作物倒伏或受灾。

架田的反义词常常与作物不稳定有关,例如倒伏、凋落、摧毁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