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敺役的意思、敺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敺役的解釋

役使。引申為運用。 明 李東陽 《安平鎮減水石壩記》:“利與害相值,必較多寡以為重輕,若敺役土石,當水之怒,費多而利寡,此古人所深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敺役”一詞可能為“徭役”的異寫或通假形式,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統治者強制征發的無償勞動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敺役”(通“徭役”)指中國古代官府強制平民(尤其是農民)承擔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如修築工程)、軍役(兵役)和雜役(地方勞役)等。這種制度是國家強加給民衆的沉重負擔。

  2. 曆史背景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記·王制》已有相關記載,如“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
    • 演變:秦漢時期發展為更卒、正卒、戍卒等名目,後世名目繁多且征發嚴苛,如唐代的“租庸調”、明代的“一條鞭法”。
  3. 社會影響
    徭役常導緻百姓困苦,如《韓非子·備内》提到“徭役少則民安”,側面反映其壓迫性;《漢書》記載秦代因修築長城等工程加重民役,成為社會動蕩的誘因。

用字辨析

示例與應用

建議: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敺役”用例,可查閱《說文解字》或秦漢簡牍等一手資料以确認用字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敺役的意思

《敺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強迫他人從事苦力勞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敺役》的部首是攴(pū),總共包含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敺役》是由《廣韻》古代詞典收錄的漢字,同時也是今天普通話拼音的一個音節。

對應繁體字為「敲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敺的上部分為“⼥”,下部分為“敲”,役一般寫作“⺀”。

例句

1. 那個國家的統治者經常對暴民進行敺役。

2. 在古代社會,敺役是一種常見的剝削手段。

組詞

敺民、敺衆、敺掠、役夫、苦役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逼迫、強制、征募

反義詞:自願、自發、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