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秘密奏章。 南朝 梁 沉約 《<梁武帝集>序》:“懷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為下奉上,形於辭旨,雖密奏忠規,遺稾必削,而國謨藩政,存者猶多。”《宋史·李沆傳》:“帝以 沆 無密奏,謂之曰:‘人皆有密啟,卿獨無,何也?’”
(2).謂秘密奏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六章:“首先是 陳新甲 進宮來向他密奏,說 馬紹愉 在 沉陽 同 滿洲 議和的事已經成功,不久就可以将議定的條款密奏到京。”
“密奏”是古代政治中的一種特殊文書或行為,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秘密奏章
指内容機密的官方文書,通常直接呈遞給皇帝或最高統治者,不經過常規行政流程。例如《宋史》記載,宋真宗曾因宰相李沆不寫密奏而詢問原因,側面反映密奏的私密性。
秘密奏知
指通過非公開渠道向君主傳遞信息的行為,強調過程的隱蔽性。如姚雪垠《李自成》中描述官員“秘密奏知”軍情,即屬此類。
起源與發展
南朝梁沈約的《梁武帝集序》提到“密奏忠規”,說明南北朝時期已有類似形式。至清代發展為“密折制度”,官員可繞過内閣直接向皇帝呈遞機密報告,提升信息傳遞效率。
特點
密奏内容不受固定格式限制,無需副本或公開流轉,由皇帝親自處理,具有高度保密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清史稿》等文獻,或查閱、2、10的原始來源。
密奏(mì zòu)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秘密通報或秘密上報的行為。這是一種為了保密而進行的行動,通常是向上級、領導或相關人員彙報重要情況、消息、情報等。
密奏的部首是宀(mián)和女(nǔ),它由5個筆畫組成。
密奏這個詞的出現時間較早,它源于古代的官方文書和秘密報告制度。在古代,上級政府或皇帝需要及時了解各地的情況,因此設立了密奏制度,以便下級官員将情況及時密報上級。
密奏的繁體字為「密奏」,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密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别。由于篆字等不同的字體發展,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但密奏的基本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
1. 他向上級密奏了敵軍的戰略部署。
2. 她特地找到了領導,密奏了公司内部的貪污行為。
密報、密函、密信、密件、密報告
秘報、機密報告、機密信息
公開報告、*********息、公開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