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損傷。《詩·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 毛 傳:“揚,傷也。” 孔穎達 疏:“《釋詁》文揚與誤為類,故為傷。謂不過誤不損傷也。”
(2).不能散發。《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即起歷階而去。”
(3).不振作。 漢 嚴忌 《哀時命》:“居處愁以隱約兮,志沉抑而不揚。” 唐 杜甫 《新婚别》詩:“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4).亦作“ 不颺 ”。謂容貌不英俊。《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颺;子若無言,吾幾失子矣。” 杜預 注:“顔貌不顯揚。” 唐 裴度 《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将,胡為相。”《金史·後妃傳上·海陵昭妃阿裡虎等諸嬖》:“ 海陵 嘗曰:‘ 餘都 貌雖不揚,而肌膚潔白可愛。’”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那時 曹丞相 要接見你們的使者,他覺得自己的相貌不揚,便請我的老師 清河崔琰 來代替他。”
“不揚”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容貌不英俊
最常見于成語“其貌不揚”,形容人相貌普通或丑陋。
典故:唐代文人皮日休因容貌不佳被調侃,後以才智回應:“侍郎不可以一目廢二目”(《北夢瑣言》)。
不振作
指士氣、情緒低落。如杜甫《新婚别》中“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表達對軍隊士氣的擔憂。
不能散發
多用于描述氣息、情緒無法舒展。如《史記》載“王氣怨結而不揚”,指郁結之氣無法發散。
不損傷
源自《詩經·魯頌》“不吳不揚”,意為不過度喧嘩、不造成傷害。
“不揚”含義豐富,需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解釋。主流用法仍以形容外貌或狀态為主,其他釋義多見于古籍引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北夢瑣言》《詩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