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微小的動物。《詩·小雅·鴛鴦序》“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 唐 孔穎達 疏:“思古明王交接於天下之萬物,鳥獸蟲魚皆有道,不暴夭也。”《金史·樂志下》:“威震遐邇,化漸蟲魚。”
(2). 孔子 認為讀《詩》可以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 漢 代古文經學家注釋儒家經典,注重典章制度及名物的訓釋、考據。後遂以“蟲魚”泛指名物和典章制度。有時含譏其繁瑣之意。 唐 韓愈 《讀皇甫湜公6*安園池詩書其後》詩之一:“《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自序》:“而多生習氣,尚牽蠹簡,雖不能如 毛萇 、 鄭康成 泥蟲魚之注,又不能如 虞卿 、 李德裕 著窮愁之書。”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自序》:“雕鎪物類,探讨蟲魚,穿鑿愈工,《風》《雅》愈遠。”
(3).指訓诂考據之學。 *********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師》詩:“日抱蟲魚伏 茂陵 ,旁人争笑客無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蟲魚漢語 快速查詢。
“蟲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泛指微小動物
原指昆蟲和魚類,後擴展為代指自然界中微小的生物。例如《詩經》中提到的草木鳥獸蟲魚,均屬此類。現代用法中,也可比喻瑣碎或無足輕重的事物或人。
名物與典章制度的代稱
漢代古文經學家在注釋儒家經典時,注重對名物(如動植物、器物)和典章制度的考據。因此“蟲魚”被引申為這類學術研究的代稱,但有時含貶義,暗指研究過于繁瑣。
訓诂考據之學的别稱
因古代學者常通過考辨名物來注解經典,“蟲魚”進一步成為訓诂學(文字考據)的指代,例如唐代韓愈詩中“爾雅注蟲魚”即為此意。
補充說明:
現代研究(如《漢語大字典》修訂)對“蟲魚”具體所指的生物類别有更精确的考證,例如指出“孆龜”實為閉殼龜、“短狐”實為田鼈等,但此類考據屬于專業領域細化,不影響詞彙的通用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