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腿生濕瘡,腳浮腫。《詩·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 毛 傳:“骭瘍為微,腫足為尰。” 漢 鄭玄 箋:“此人居下溼之地,故生微尰之疾。” 馬瑞辰 通釋:“《爾雅》:‘骭瘍為微,腫足為尰。’傳義所本。”
“微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解析: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描述人腿部生瘡且腳腫的病态,引申為身體羸弱或處境艱難。
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微尰”,多見于古籍引用或文學化表達,需結合語境理解。若用于描述現代現象,可能指“輕微腫脹”,但更常見的寫法是“微腫”。
建議:若為古籍閱讀遇到此詞,需聯繫上下文;若為現代使用,建議确認是否為“微腫”或“微恙”等詞的筆誤。
微尰(wēi jiǎn)一詞可以拆分成“微”和“尰”兩個部首。其中,“微”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微小、細微;“尰”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字部首,表示測量尺度。
微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微尰的寫法為「微尋」,其中「尋」與「尰」具有相同的意義,即尺度、衡量。由于「尋」的使用較為普遍,「尰」一詞逐漸減少出現在漢字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微尰在古代的寫法為「微尋」,其中尋字的構造與尰字相似,表示衡量、測量。隨着時間的推移,尰逐漸不再被廣泛使用,而在現代書寫中,微尰的寫法為「微尺」。
以下是一些微尰一詞的例句:
組詞:微不足道、微小、微薄、微量、尺度、測量。
近義詞:細微、微小、微不足道。
反義詞:巨大、宏大、重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