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棺衾的意思、棺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棺衾的解釋

(1).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屍之具。 清 吳嘉紀 《七歌》之二:“慈母謝世值饑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兒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

(2).謂收殓。 宋 曾鞏 《湘寇》詩:“羣黨争誇殺吏士,白骨棄野誰棺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棺衾是漢語中一個與喪葬禮儀密切相關的複合詞,由“棺”和“衾”兩個字組合而成,指代入殓時所用的棺材和覆蓋屍體的被子(或裹屍的布單),是喪葬儀式中必備的殓具。其具體含義如下:

  1. 分釋字義:

    • 棺 (guān): 指裝殓死者遺體的器具,即棺材。通常由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是喪葬的核心用具。《說文解字》釋“棺”為“關也,所以掩屍”,強調其關閉、掩藏屍體的功能。
    • 衾 (qīn): 本義指大被、被子。在喪葬語境中,特指覆蓋在死者遺體上的被子或包裹屍體的單子(有時也指壽衣的一部分),稱為“屍衾”或“殓衾”。《說文解字》釋“衾”為“大被”,後引申為殓屍之被。
  2. 合釋詞義:

    • 棺衾 (guān qīn): 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泛指入殓時所需的棺材和覆蓋屍體的衾被(或裹屍布)。 它代表了為逝者進行正式殓葬所必需的兩樣主要物品,是辦理喪事的基礎。在古代文獻和傳統禮儀中,“備棺衾”是孝子為父母或其他至親料理後事的基本責任。
  3. 文化内涵與象征:

    • 棺衾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義。它體現了生者對逝者的尊重、哀悼和最後的奉養之心,是“慎終追遠”傳統孝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準備體面的棺衾被視為子女對父母盡孝的最後體現。同時,棺衾的材質、規格等也常與社會地位、家庭經濟狀況相關。
  4. 文獻例證:

    •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常見。例如:
      • 《禮記·檀弓上》:“喪三日而殓,棺衾周于身。” 此句描述了人去世後三日入殓,棺木和衾被完備地安置在遺體周圍。
      • 《孟子·梁惠王下》:“謂棺椁衣衾之美也。”(“衾”在此與“棺椁衣”并列,指殓葬用品)。
      • 清代袁枚《祭妹文》:“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遊,即遊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茔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甯汝于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風雨晨昏,羁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睟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秃,暗裡自知,知在人間尚複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文中雖未直接出現“棺衾”一詞,但所述喪葬事宜必然涉及棺衾的準備,體現了傳統喪葬文化)。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棺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棺衾”指棺材和衾被,是古代喪葬儀式中用于殓屍的兩種主要物品()。

二、出處與用法

  1. 泛指殓屍用具
    如清代吳嘉紀《七歌》中“棺衾草草何曾厚”,描述因饑荒喪事從簡()。
  2. 引申為收殓行為
    宋代曾鞏《湘寇》詩“白骨棄野誰棺衾”,暗指戰亂中無人收屍的慘狀()。

需注意的差異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棺衾”為成語,形容夫妻恩愛,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與原意混淆,建議以權威文獻解釋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報應兵來将迎,水來土堰讒疵長長昌衢澈亮充忍充足綢沓垂發賜給雌黃當世冠大人不見小人怪鼎劄戹辱凡爾礬法乏資匪莪梗調光降過身國衆橫被澗井建賬腳底教禁積竊卡癶喇子撩風鈴鈴曆涉留好綠鬓朱顔眉婚朋援漂梗錢币前鑒巧手親慈趨光性掃箒沙村賞赉上述砂型守缺抱殘素腰貪醟挺帶餧餓慰勞無疆之休牾逆險拔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