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屍之具。 清 吳嘉紀 《七歌》之二:“慈母謝世值饑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兒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
(2).謂收殓。 宋 曾鞏 《湘寇》詩:“羣黨争誇殺吏士,白骨棄野誰棺衾。”
“棺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棺衾”指棺材和衾被,是古代喪葬儀式中用于殓屍的兩種主要物品()。
二、出處與用法
需注意的差異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棺衾”為成語,形容夫妻恩愛,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與原意混淆,建議以權威文獻解釋為準。
棺衾是指用于蓋棺的床上用品,也是棺材的一部分,常用于古代葬禮儀式中。它是由棺木和衾被兩部分組成的。
棺衾的部首分别是木和衣,筆畫分别是4畫和12畫。
棺衾這個詞最早見于《左傳》。在古代,人們相信死後的世界需要安樂和舒適,所以棺衾作為寄托對逝者的思念和關懷的象征,成為送行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棺衾的繁體字是「棺衾」,沒有變化。
古時候棺衾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在葬禮上,棺衾被小心地蓋在了棺木上。 2. 他平靜地躺在棺衾之中。
關于棺衾的組詞有:棺材、壽衣、屍體、靈柩等。
與棺衾近義的詞有:壽衣、冥衣、殓衣。
與棺衾反義的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