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诤。争,通“ 諍 ”。《荀子·修身》:“諂諛者亲,諫争者疏。”
“谏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àn zhēng,其核心含义是直言规劝,特指臣子对君主或尊长的劝谏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经典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荀子》《汉典》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谏争是指对某个错误或不合理的事情提出批评和争辩,力图改变现状的行为。它是通过言辞或行动,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向上级或当权者阐明问题、提供建议和反对意见。
谏争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讠(讠为左边的单独部首),右边的部首是争。在《康熙字典》中,谏的总笔画数为12,争的总笔画数为6。
谏争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史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其中有“廷谏争之术,非用非疑,岂有宁心?”的提及。随后,在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谏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意味着对权力的监督和公正的追求。
谏争的繁体字为諫爭。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谏争的写法略有不同。谏字的古代写法中并不包含“争”字,而是由“讠”和“敢”两个部分组成。争字的古代写法中,上面有两个点而不是一个横。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书写中已经不再使用,而采用了现代简化字形。
1. 作为贤臣的职责,应当勇于对君主进行谏争,以避免国家陷入危险。
2. 孙权能够接受周瑜的谏争,说明他有着开明的统治理念。
3. 在公司会议上,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谏争意见,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谏谕、谏诤、谏书、谏言、参谋、奏章、直言、进谏
劝谏、进言、规劝、猛烈批评
奉承、附和、迎合、默从、唯命是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