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裡甲的意思、裡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裡甲的解釋

明 州縣統治的基層單位;後轉為 明 三大徭役(裡甲、均徭、雜泛)名稱之一。《明史·食貨志一》:“ 洪 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以一百十戶為一裡,推 丁 糧多者十戶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裡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裡一甲之事。先後以丁糧多寡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冊,以丁糧增減而升降之。”起初裡長、甲首負責傳達公事、催征稅糧;以後官府聚斂繁苛,凡祭祀、宴飨、營造、饋送等費,都要裡甲供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裡甲”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由“裡”和“甲”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裡”為古代戶籍管理單位,源自周代“五家為鄰,五鄰為裡”的制度;“甲”則是十進制編組單位,始見于宋代保甲法。兩字組合後,“裡甲”特指明清時期以戶為單位的基層行政組織。

從曆史制度層面分析,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推行裡甲制,每裡轄110戶,分10甲輪值應役,主要承擔賦稅征收、戶籍管理及地方治安等職能,這一制度在《明史·食貨志》中有明确記載。清初沿襲明制但有所調整,雍正年間逐步被保甲制取代,體現了傳統社會治理體系的演變軌迹。

在語言學角度,“裡甲”屬于偏正式合成詞,其中“裡”為核心語素,指代地域範圍;“甲”為限定語素,強調組織層級。該詞在近代漢語文獻中常與“賦役”“編戶”等詞形成固定搭配,如《嘉興府志》載“凡十年一周,曰見年,督裡甲賦役”,反映其制度性語義特征。

現代語境下,“裡甲”主要作為曆史術語使用,《辭海》将其定義為“明清州縣統治的基層單位”,常見于地方史志及制度史研究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可參考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等權威著作,該書系統考證了裡甲制的運作機制與社會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裡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區分:

一、明代基層制度與徭役(主要含義)

  1. 定義與起源
    裡甲是明代州縣統治的基層單位,後演變為三大徭役(裡甲、均徭、雜泛)之一。該制度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确立,用于賦役征收和地方管理。

  2. 組織結構

    • 以110戶為一裡,推選丁糧最多的10戶為“裡長”,其餘百戶分為10甲,每甲10戶,設“甲首”。
    • 裡長和甲首十年輪換一次(稱“排年”),負責管理賦稅、徭役分配、治安調解等事務。
  3. 核心職能

    • 賦役管理:編訂“黃冊”記錄人口與田産,按丁糧多寡攤派徭役。
    • 基層治理:催征稅糧、維護治安、調解糾紛,後期甚至需承擔祭祀、宴飨等額外費用。
  4. 演變與弊端
    初期以戶計役,後因官府賦斂加重,裡甲逐漸成為民衆的沉重負擔,導緻基層矛盾激化。


二、成語含義(次要釋義)

在非曆史語境中,“裡甲”可作為成語使用,表示“表裡不一”,即表面與内在不一緻。其中“裡”指内在,“甲”指外在形象。不過這一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裡甲”的核心含義指向明代的基層治理制度,建議優先從曆史角度理解。如需更完整制度細節,可參考《明史·食貨志》或相關史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闇暝擺搭抱冰公事悲悶不測部目查私刺棹脞説淡沲大舜钿盒對等方括號放礮飛蒭挽粟風起水湧覆新槁坐給散椁席滈池浩然鴻眇禁阙禁條卷武舉地坎德吭吭吃吃課算剌答良人力均勢敵淪漣落點緑缛扭打排氣污染撲鼕鼕騎傳情逐事遷囚系人壽年豐蛇口結聲名神虬耍性子陶駼桐膏退丁脫脂棉危磴沃濯污附獻俘涎吐賢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