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儁的意思、通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儁的解釋

通達而才智出衆。《三國志·魏志·锺會傳》“ 弼 ( 王弼 )好論儒道”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弼 字 輔嗣 。 何劭 為其傳曰: 弼 幼而察慧…… 爽 ( 曹爽 )專政,黨與共相進用, 弼 通儁不治名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儁”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學角度進行解析。“通”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達也”,表貫通、通達之意;“儁”同“俊”,《玉篇》注為“才過千人也”,指才智超群、品貌出衆。二字組合後,“通儁”具有雙重内涵:

一、學識通達層面

指學問貫通古今,如《漢書·藝文志》所述“通方之訓”,強調對各類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此用法常見于古代人物評價體系,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學該典诰,思通儁逸”的評述。

二、才貌兼備層面

《世說新語·容止》載“俊爽有風姿”,描述兼具才華與儀态的人物特質。明代李贽《藏書》評價曆史人物時,使用“通儁之才”特指德才兼備且風姿卓越者,此用法在明清文人筆記中尤為多見。

該詞現代多用于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領域,主要見于古代文獻考釋與曆史人物研究專著。其語義演變軌迹完整保留了漢語詞彙由單字表意向複合詞表意的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通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tōng jùn,意為"通達而才智出衆",常用于形容人具有卓越的見識和才能。

二、字形結構

三、古籍引用 在《三國志·魏志·锺會傳》的南朝宋裴松之注中,曾用此詞描述王弼(字輔嗣)的學術造詣,說明該詞在古代多用于評價學識淵博之人。

注意: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更多見于古籍文獻。由于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可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進一步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神傷備厚标序並稱丞簿遲澀蟲蟲吹吹打打單利第八敵鹵渡拔蹲鋒飯痂鳳凰窗封妻廕子浮塵子赙祭隔壁聽公傷骨折黑石紅模子黃鐘瓦缶擭地嚼齧蛟涎家用電器節鼓借條經編金镮笄女禁圍劑限林篁蘆苻鹭朋鷗侶鹿為馬蘆衣律令馬券罵題懜憧蒙茸内觀秋旻癯仙石履四铢蘇麻貼切文具跭項橐閑來小損銷縮銷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