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浄的意思、五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浄的解釋

(1).佛教語。謂色6*界四禅天中已證小乘不還果的聖者所生的“五淨居天”。即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隋 江總 《遊攝山栖霞寺》詩:“五浄自此涉,六塵庶無擾。”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下:“寄華五浄,風日不萎。”

(2).佛教語。特許信衆食用的五種肉食。即火淨、刀淨、爪淨、蔫乾淨、鳥啄淨。見《毗奈耶雜事》卷三六。 明 徐渭 《設為魚蝦所潔》詩:“三戒嚴重殺,五浄肉亦權。”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浄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五浄(wǔ jìng)是佛教術語,指僧侶可食用而不違戒律的五種特殊肉類,源于古印度佛教對飲食戒律的變通規定。其具體含義與來源如下:

一、核心釋義

據《佛學大辭典》記載,“五浄”特指五種情況下的肉類,僧人食用不犯戒:

  1. 不見殺(未親眼目睹屠宰過程)
  2. 不聞殺(未聽聞屠宰時的聲音)
  3. 不疑殺(确信非專為自己而殺)
  4. 自死(動物自然死亡)
  5. 鳥殘(被其他鳥獸捕食後的殘餘)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二、佛教戒律背景

此概念源于小乘佛教的飲食開緣。原始戒律禁止僧人主動索取或食用專為其宰殺的肉類,但為便利托缽乞食,允許食用符合“五浄”條件的肉食。《四分律》《十誦律》等律藏均載有此規定,旨在平衡慈悲精神與現實生存需求。

來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文化延伸

  1. 與“三浄肉”關系:

    “三浄肉”(不見、不聞、不疑殺)是“五浄”的子集,常見于漢傳佛教。唐代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提及,僧人可食用三浄肉,直至梁武帝推行素食禁令。

    來源:《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2. 大乘佛教的演變:

    大乘經典如《涅槃經》《楞伽經》倡導徹底素食,認為“五浄”僅為權宜之計。漢傳佛教受此影響,自梁武帝後普遍禁肉食,“五浄”傳統漸衰。

    來源:《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四、現代應用

當代南傳佛教地區(如斯裡蘭卡、泰國)仍遵循“五浄肉”戒律,而漢傳佛教嚴格奉行素食。“五浄”一詞現多用于佛學研究中,探讨佛教戒律的曆史變遷與文化適應性。

來源:《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學術專著)

“五浄”是佛教戒律中關于肉食的特殊規定,反映早期佛教對現實生活的包容性,後隨教義發展産生分化。其釋義需結合佛教史與律藏典籍理解,現代語境下更側重文化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五浄”是佛教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五淨居天(核心含義)

指色界四禅天中,證得小乘不還果(即不再輪回欲界)的聖者所居的五種天界,具體包括:

  1. 無想天:滅除一切心識活動的清淨境界。
  2. 無煩天:脫離煩惱的清淨天界。
  3. 無熱天:遠離熾熱痛苦的安甯之境。
  4. 善見天:具備殊勝智慧的修行處所。
  5. 色究竟天:色界最高天,象征究竟圓滿。

二、五浄法(擴展解釋)

部分經典中亦指五種象征清淨的元素:

其他說法

極少數文獻提到“五浄”指佛教允許食用的五種潔淨肉(如經火、刀處理的肉),但此解釋權威性較低且較少見。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經典釋義,具體細節可參考《俱舍論》《毗奈耶雜事》等典籍。不同宗派或文獻可能存在表述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北豆腐蔽圉不知颠倒踩估參前倚衡參議會臣虜陳情窗紗吹彈摧枯拉朽錯比大牢當班帝藉廢舊非熊兆風醋風中秉燭鈎勒顧曲耗耄鶴處雞群壺房煎擾簡縮焦響精氣神兒救治倨拘靠家大恐畏李家隆泰龍翥麥穗兩岐名垂千古迷徒木樁漚鹭配率撲咚咚堡堠普降潛龍窮井七條升假受洗騰湧通律頽喪圖理王風微視相紛詳敬相容消阻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