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观 周 ,遂入太祖 后稷 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谓闭口不言为“缄口”。 汉 蔡邕 《铭论》:“ 周 庙金人,缄口以慎。”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汝将闭门却扫歟?不知缄口而内修也。” 清 沉起凤 《谐铎·屏角相郎》:“妯娌间有乞其谈相者,缄口不道一字。” 叶蔚林 《蓝蓝的木兰溪》:“伙房的大师傅和通讯员 小安 正在井边咬耳朵,看见她走过来就立即缄口了。”
“缄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闭口不言、保持沉默,常用于形容因谨慎或避讳而选择不发表意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源自《孔子家语·观周》:孔子在周朝祖庙中看到一尊金人,其口被封三层,背后刻有铭文“古之慎言人也”。后以“三缄其口”比喻说话谨慎,衍生出“缄口”一词。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或用法分析,可参考《孔子家语》原文或权威词典。
缄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闭上嘴巴,不说话或不透露秘密。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秘密保持沉默。
缄口由“缶”和“口”两个部首组成。缶部表示陶瓷器皿,通常用来作为容器。口部表示嘴巴。缄口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缄口最早源自《庄子·外储说左上》:“缄指闭也,口言。”意思是用手指按住嘴巴,不让话出口。后来逐渐引申为闭口不言的意思。
缄口的繁体字为「緘口」,在繁体字文化圈中常被使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缄口的形状略有不同。例如,《说文解字》中将缄写作「籈」,而在《康熙字典》中将口写作「囗」。
1. 我们约定了,要对这个秘密缄口不言。
2. 老师要求学生们在考试期间缄口不谈。
3. 当她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她只能缄口不答。
缄默、缄告、缄口不言、缄言不语。
沉默、闭口、缄默、默不作声。
开口、坦言、直言不讳。
白蒋兵库猜详仓颉察见渊鱼者不祥潮期处石贷貣道歉腭化法宝泛槎饭丸复习感疾功臣共名钩饰乖讹灌沐咳家汉碑额佷用滑轮黄阙花容胶黏界划竭尽饥寒交至空方苦艾款语廪赐柳态麻擣猛火油谬漏呶声呶气内允暖兜盘坝陪游千丝万缕旗船亲众欺善怕恶弃舍鹊巢赋攘外三栾闪电窗审虑驷驖夙夜匪解踏芦渡江桃李门墙文工队舞技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