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缄口的意思、缄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缄口的解释

《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观 周 ,遂入太祖 后稷 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谓闭口不言为“缄口”。 汉 蔡邕 《铭论》:“ 周 庙金人,缄口以慎。”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汝将闭门却扫歟?不知缄口而内修也。” 清 沉起凤 《谐铎·屏角相郎》:“妯娌间有乞其谈相者,缄口不道一字。” 叶蔚林 《蓝蓝的木兰溪》:“伙房的大师傅和通讯员 小安 正在井边咬耳朵,看见她走过来就立即缄口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缄口(jiān kǒu)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闭口不言、保持沉默。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用法及来源:


一、字义解析

    • 本义为“捆扎器物的绳索”,引申为“封闭、封存”。
    • 《说文解字》:“缄,束箧也。”指用绳子捆扎箱箧,后衍生为“闭口不言”的抽象义。
    • 指“嘴巴”,此处代指言语。
    • 二字组合强调主动闭口,停止发言的行为。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缄口:闭口不说话。

    例证:《孔子家语·观周》:“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

    缄口:闭着嘴(不说话)。

    例词:缄口不言、缄口结舌。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缄:封口;封闭。引申为“闭口不言”。

    例证:《史记·乐毅列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其中“缄”隐含谨慎不言之意。


三、用法与例证


四、语源考据

“缄口”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献:


五、近义与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沉默、闭口、噤声 开口、发言、畅谈
讳言、绝口 直言、倾吐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3. 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 2005.
  4. 王肃. 《孔子家语》[M]. 中华书局,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缄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闭口不言、保持沉默,常用于形容因谨慎或避讳而选择不发表意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成语起源

源自《孔子家语·观周》:孔子在周朝祖庙中看到一尊金人,其口被封三层,背后刻有铭文“古之慎言人也”。后以“三缄其口”比喻说话谨慎,衍生出“缄口”一词。


使用场景

  1. 敏感话题:面对争议或机密时选择沉默,如“涉及隐私,他始终缄口不言”。
  2. 谨慎态度:提醒他人谨言慎行,如“此事重大,望诸位缄口以避风险”。
  3. 文学表达:用于书面描述人物沉默的状态,如“他缄口垂目,似有心事”。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或用法分析,可参考《孔子家语》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邦谍秉哲钵钱彩幡槽枋长宵彻坐吃偏食除陛丢魂失魄东方洞霄妒能害贤耳鬓相磨防送夫非望干涸闺艳归着古貌古心过数韩寿分香横骛怀黄佩紫霍闪贱表角羁家无儋石禁祝冷嘲热駡立人路家沦弊罗圈腿牛蹄之鱼千石肉刺入国问俗儒职梢当慎夏实充释神数骂説本束手束足四奥司阍缩迹糖厂韬光用晦田文饭屯阨涒滩威畏畏影避迹无餍香火秀才萧疏薪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