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黃栗留 ”。
“黃鹂留”是“黃鹂”的别稱,亦寫作“黃栗留”或“黃鸝留”,主要用于古代詩文及方言中。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别稱
“黃鹂留”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陸玑對《詩經·周南·葛覃》的注解,解釋為黃鹂鳥的别名。其名稱可能源于黃鹂的鳴叫聲或民間俗語,如“黃栗留看我麥黃葚熟”,表示黃鹂在桑葚成熟時出現。
文學引用
文化象征
黃鹂因其鮮亮的羽色和婉轉鳴聲,常被賦予“應節趨時”的寓意,象征自然節令的變化,尤其在農耕文化中作為桑麥成熟的标志。
生物學特征
黃鹂屬中型鳴禽,雄鳥羽毛以亮黃色和黑色為主,雌鳥偏綠色,幼鳥體色較暗且有縱紋。它們多栖息于桑林等環境中,以果實和昆蟲為食。
總結來看,“黃鹂留”是黃鹂的古稱,兼具文學意象與民俗色彩。不同文獻中寫法略有差異(如“栗”與“鹂”),但均指向同一種鳥類。
《黃鹂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黃鹂鳥停留在枝頭。引申為人們陶醉在美好的環境中,不願離去。
《黃鹂留》的拆分部首是鳥(鳥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黃鹂留》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據說,黃鹂是一種優美多情的鳥類,它的鳴聲清脆悅耳,常常令人陶醉。當黃鹂停在枝頭時,人們往往為之傾心,難以離去。因此,成為表達對于美好環境陶醉不願離去的比喻。
《黃鹂留》的繁體字為《黃鸝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黃鹂留》可以寫作《黃鸝留》。
1. 暮春時節,花園中一片青翠,黃鹂留,莺兒兒,鳴聲不絕。
2. 清晨的森林中,山谷回響着黃鹂留的歌聲,令人心曠神怡。
橙黃鹂、黃鹂鳴、黃鹂短、黃鹂飛、黃鹂啭、黃鹂春、黃鹂聲、黃鹂兒。
黃鹂留的近義詞可以有:樂此不疲、傾心不舍、陶醉無法自拔、怡然自得。
黃鹂留的反義詞可以有:漠不關心、匆匆離開、不思留戀、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