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寖的意思、渐寖的详细解释
渐寖的解释
渐进,逐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度制》:“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於大。”
词语分解
- 渐的解释 渐 (漸) à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渐。渐进。渐渐。渐次。渐悟。渐冉(逐渐)。防微杜渐。 加剧:疾大渐。 疏导:渐九川。 渐 (漸) ā 浸:渐渍。渐洳(浸湿)。渐染。渐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
- 寖的解释 寖 ì 古同“浸”,浸渍。 寖 ǐ 古同“寝”,睡眠。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渐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来理解:
-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渐 (jiàn): 本义指古水名(渐江,即今钱塘江),引申为副词,表示逐步、逐渐、慢慢地。强调变化过程的缓慢、有序和持续性。
- 寖 (jìn): 通“浸”。本义指液体渗入或泡在液体中,引申为渗透、浸润、淹没、逐渐产生影响。强调一种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不易察觉的扩散或影响过程。
- 渐寖: 将两个字的意义结合,“渐寖”表示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渗透、浸润或产生影响。它描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变化状态,这种变化往往是细微的、不易被立刻察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现出效果或造成深远影响。
-
用法与语境:
- “渐寖”常用于描述社会风气、习俗、思想、影响等的缓慢演变过程。
- 它强调变化的渐进性(渐)和渗透性/深入性(寖)。
- 在古文中,常带有中性或略微消极的色彩,尤其用于描述不良风气或影响的蔓延。例如,《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有:“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渐寖”,但其论述的“习俗薄恶”正是秦朝遗毒“渐寖”至汉初的结果。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则明确提到:“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桀务私,奸不辄得,狱豻不平之所致也。……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这里的“禁罔寖密”即指法网逐渐变得严密,体现了“渐寖”的过程。
- 它也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积极影响的缓慢形成。
-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 “渐寖”与现代汉语中的“逐渐渗透”、“潜移默化”、“日渐浸润”、“缓慢蔓延”等词语含义相近。
- 它比单纯的“逐渐”或“渐进”更强调变化的渗透性、深入性和不易察觉性。
-
权威来源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之一):对“渐寖”的解释通常为“逐渐渗透;逐渐蔓延”。例如,在解释“渐”字条目下的相关词条时,会包含“渐寖”并给出此释义。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此为权威出版物,具体在线链接需官方数据库,此处仅列来源)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在解释“寖”(通“浸”)时,会指出其与“渐”连用表示“逐渐渗透、影响”。来源: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第2
网络扩展解释
“渐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释义
- 拼音:jiàn jìn(根据和)。
- 含义:指事物逐步发展、渐进的过程,可理解为“逐渐”“渐渐”。例如《春秋繁露·度制》中“以渐寖稍长至於大”,即指祸乱由微小逐渐扩大(、)。
二、构词解析
- “渐”:读作jiàn时,表示“逐步、缓慢”,如“逐渐”“渐进”(、)。
- “寖”:通“浸”,原指浸渍、渗透,引申为“渐进感化或影响”(、)。
三、用法与示例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文言语境,现代汉语已罕见。例如:
“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於大。”(汉·董仲舒,)
四、相关建议
如需更深入研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辞书。日常使用中建议替换为现代常用词如“逐渐”“逐步”以增强理解性。
别人正在浏览...
败家相拜受白芝扳本傍妻抱朴本形茀郁长髻醇酿刺篷从牛倒屣琱轭地球辐射带敦琢焚死腹腴各擅胜场躬耕贯繦故客孩虎翰飞横亘欢动魂子渐变饯岁井井有条径赛拷认酷痛来者勿拒燎眉流梗麦穗两岐木炭画幈风黔江欺弊七臣骐骥山鞠穷神聊税石顺祝琐鄙缩头鳊搨匠髫齓桐孙往烈寤思衔策湘管闲疾席宾翕飞洗颈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