卬曲的意思、卬曲的詳細解釋
卬曲的解釋
俯仰,高低。猶言無論怎樣。 馬王堆 漢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 燕王 甚兌(悅),其於 齊 循善。事卬曲盡從王,王堅 三晉 亦從王,王取 秦 楚 亦從王。”
詞語分解
- 卬的解釋 卬 ǎ 古同“仰”,仰慕;仰仗;仰望;向上。 卬 á 古同“昂”,擡起;揚起;高;昂揚,情緒高、氣勢盛。 代詞,表示第一人稱,我:“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古地名。 姓氏。 筆畫數:; 部首:卩;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卬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文化背景和語境綜合理解。根據搜索結果中權威性較高的網頁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形構成:由“卬”(áng,意為仰頭、直立)和“曲”(彎曲、屈身)組成,體現身體姿态的對比。
- 字面含義:描述人行走或站立時身體前傾、彎腰駝背的姿勢,既有“仰”與“俯”的動态,也暗含高低起伏的形态。
二、深層内涵
-
姿态評價
古代認為挺胸直背是自信、自尊的表現,而彎腰駝背則被視為不端正或缺乏自信的象征。因此“卬曲”常用來批評姿态不佳,如《荀子·議兵》提到“上足卬則下可用”,強調儀态對權威的影響()。
-
語境引申
- 貶義用法:形容人行事畏縮、态度不自信,例如“卬曲而行,不敢直視”。
- 褒義用法:在特定語境中可表示謙遜低調,如《長門賦》“意慷慨而自卬”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内斂的情緒()。
三、相關辨析
- 易混淆詞:需注意與“樛曲”(jiū qū,指物體彎曲,如樹枝曲折)區分()。
- 古漢語關聯:“卬”單獨使用時還有“仰仗”“依賴”之意,如“卬關而攻秦”(賈誼《過秦論》),體現詞義的多重性()。
四、文化背景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重視儀态,“卬曲”的貶義傾向反映了社會對“立如松,坐如鐘”的行為規範要求。這一詞彙的演變也體現了語言與價值觀的緊密關聯。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卬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表示“仰起頭顱垂曲脖頸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卩和曲,其中卩為獨立部首,曲為右半部。卬曲的總筆畫數為13。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用來形容人的仰望動作。在繁體字中,卬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卬曲依舊以卩和曲的結構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卬曲的例句:
1.他卬曲着脖子,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2.她站在山頂上,卬曲着頭,欣賞着美麗的日出。
3.老人卬曲着脊梁,一步一步地爬上山坡。
一些與卬曲相關的詞語:
組詞:卧卬、仰卬、卬眉、卬頭
近義詞:仰首、低頭、仰視
反義詞:擡首、俯身、低眉
這樣就是關于卬曲的相關内容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