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謗藐視。《新唐書·宦者傳下·楊複恭》:“ 復恭 子 守貞 為 龍 劍 節度使, 守忠 洋州 節度使,皆自擅貢賦,上書訕薄朝政。” 宋 朱熹 《答陳正己書》:“此等皆未可輕易立説,訕薄前賢也。” 金 王若虛 《議論辨惑》:“世惟知其訕薄 湯 、 武 、 伊 、 周 之非,而不知此等尤名教之罪人也。”
“讪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指毀謗藐視或言辭尖刻、刻薄譏諷,常用于描述以輕蔑、譏笑的态度貶低他人或事物( )。
詞義結構
用法與例句
曆史文獻出處
該詞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如《新唐書》描述楊複恭“讪薄朝政”,朱熹《答陳正己書》中強調“不可讪薄前賢”,體現其用于貶斥不敬之态()。
使用建議
需注意語境,避免因言辭刻薄引發沖突。在正式場合或學術讨論中,更推薦客觀中立的表達方式。
《讪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口無遮攔,嘴巴說話過分直接,常常得罪人。
《讪薄》由“讠”和“菐”兩個部首組成,分别代表讠部和草字頭部。總共有13個筆畫。
《讪薄》的來源比較模糊,沒有明确的記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訕薄」。
在古代,「讪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讪」可以寫作「訕」,「薄」可以寫作「暴」。但是,這種古代漢字寫法已經較少使用。
1. 他的讪薄話讓他周圍的人對他産生了抵觸情緒。
2. 小明因為說了一句讪薄的話而被老師訓斥。
與《讪薄》相關的詞語有:讪笑(指嘲笑别人的過分直接的言辭或舉止)
近義詞:譏诮、挖苦。
反義詞:謙和、圓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