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伐,征讨驅逐。《後漢書·樊準傳》:“時 羌 復屢入郡界, 準 輒将兵讨逐。”《魏書·辛雄傳》:“初, 蕭寶夤 在 雍州 起逆,城人 侯衆德 等讨逐之,多蒙爵賞。” 唐 李德裕 《請密诏塞上事宜狀》:“請密詔 劉沔 與 仲武 讨逐,先經略此賊。”
(2).搜求并懲處。《後漢書·方術傳上·郭憲》:“ 莽 陰奇之。及後篡位,拜 憲 郎中,賜以衣服。 憲 受衣,焚之,逃于 東海 之濱。 莽 深忿恚,讨逐不知所在。”《南史·循吏傳·郭祖深》:“有所讨逐,越境追禽。”
“讨逐”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通過軍事手段進行讨伐并驅逐敵人。該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常見,例如:
指通過追查、搜捕等手段懲治特定對象。例如: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魏書》等文獻原文。
讨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為“讨”和“逐”。
首先,“讨”是一個四畫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言字旁,隻從右邊有三橫。它在字形上有着非常豐富的意思,包括追求、讨好、交談等。
其次,“逐”是一個十畫的漢字,以辶部作為它的部首,表示與出行相關的意思。它的字形内部由多個橫豎組合而成,表達了追趕、趕走等含義。
“讨逐”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初應用于描述戰争時敵人互相追逐、索取或驅逐的情景。隨着時間的推移,它也開始引申為其他領域中的争奪、追趕或追求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讨逐”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着一些差異。然而,對于“讨逐”這個詞來說,它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沒有太大變化。
以下是兩個例句,展示了“讨逐”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
1. 他們在籃球比賽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讨逐。
2. 學生們争先恐後地讨逐狀元的資格。
“讨逐”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組詞。其中,“讨”可以和其他字組成詞語,如“讨論”、“讨好”;“逐”也可以和其他字搭配,例如“追逐”、“排逐”。
與“讨逐”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追逐”、“争奪”;反義詞可以是“放棄”、“避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