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核功績。《孔叢子·問軍禮》:“有司簡功行賞,不稽于時。其用命者,則加爵受賜于祖尊之前。”
(2).輕視功利。《戰國策·燕策三》:“論不修身,義不累物,仁不輕絶,智不簡功。” 鮑彪 注:“簡,猶棄也。”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諺曰:‘仁不輕絶,知不簡功。’簡功棄大者,仇也。”
簡功是古漢語複合詞,由“簡”與“功”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核查、評定功績,多用于古代政治或軍事語境中,強調對事務成效的考核與總結。以下是具體解析:
簡(jiǎn)
來源:《說文解字》《周禮注疏》
功(gōng)
來源:《爾雅》《論語集解》
“簡功”即通過文書記錄或實地稽查,對個人或集體的功績進行系統考核與評定。其使用場景包括:
來源:《管子》《左傳正義》
《周禮·夏官·大司馬》:
“若大功,則掌其政令,以佐王平邦國,簡功賞善。”
——指大司馬負責考核軍功,據此實施賞罰。
來源:《周禮注疏》
《漢書·刑法志》:
“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閱以狩……皆簡功也。”
——描述四季軍事演練後對将士能力的評定。
來源:《漢書》
現代漢語中“簡功”已非常用詞,但可見于曆史研究或仿古語境,如描述古代官僚制度時強調“簡功考能”(考核功績與能力)。其結構仍保留于“論功行賞”“考功司”等衍生詞彙中。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簡功”是古代政治軍事制度的核心概念,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績效量化與賞罰分明的治理智慧。其釋義需結合字源、古籍用例及制度背景綜合理解。
“簡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釋義:指對工作成果或功績進行審核、評定。這一含義源自古代文獻,如《孔叢子·問軍禮》提到“有司簡功行賞”,即相關部門考核功績後給予獎賞。
應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政治或軍事領域,強調對實際貢獻的客觀評估。
釋義:指對功名利益持淡泊态度,不刻意追求。如《戰國策·燕策三》中“智不簡功”,鮑彪注“簡,猶棄也”,即智慧的人不因功利而放棄原則。
應用場景:多用于強調道德修養或處世态度,例如讨論儒家“重義輕利”思想時。
另有少數資料(如)提到“簡功”可指“簡單的技藝或功夫”,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
參考資料:
白苎歌磅硠變晝草避殿損膳不識丁不足數慘緑漕運司春閣丹術大蒐睹始知終惡相飛薄飛耳豐标烽鼓不息風流體蚡鼠合金簡書狡詐濟活經國之才靜業禁裡钜野看活拉雜變略高一籌涼蟬鍊形靈媪領給盧李率時盲風澀雨茅軒煤頭虐疾噢嗗乾和谯勵氣墊碁經慶節青節秋飙奇穎攘背戎王子上宮深語首台條屬天人感應貼梗海棠無邊無垠绡黼效颦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