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恭的意思、儉恭的詳細解釋
儉恭的解釋
儉約恭敬。 宋 陳亮 《祭徐子宜父文》:“孝友慈恕,儉恭和粹。”
詞語分解
- 儉的解釋 儉 (儉) ǎ 節省,不浪費:儉省。儉樸。勤儉。克勤克儉。 貧乏,歉收:儉月。儉歲。儉腹(腹中空虛,喻知識貧乏)。 奢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恭的解釋 恭 ō 肅敬,謙遜有禮貌:恭敬。恭謹。恭候。恭維。恭賀。打恭(拱揖)。洗耳恭聽。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儉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儉”和“恭”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指生活節儉、态度謙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關于個人修養與處世态度的要求。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儉 (jiǎn):本義指節省、不浪費財物,引申為約束、節制自己的欲望和行為。《說文解字》釋為“約也”,強調自我約束。在品德層面,“儉”代表一種樸素、不奢侈的生活作風。
- 恭 (gōng):本義指肅敬、謙遜有禮。《說文解字》釋為“肅也”,指态度端莊、尊敬他人。在行為層面,“恭”表現為對人謙和、有禮貌、尊重。
- 儉恭:将“儉”與“恭”結合,形容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保持節儉樸素,在待人接物上保持謙遜恭敬的品德和作風。它強調内在的自我約束(儉)與外在的尊重他人(恭)的統一。
-
文獻依據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以描述賢士、君子的德行。例如,《宋史》等史書中常以此詞評價官員或士人的品行。它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克己複禮”的要求,即通過克制自身欲望(儉)來實現對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和諧(恭)。
- 在傳統語境中,“儉恭”常與“溫良”、“禮讓”等詞并用,共同構成理想的人格修養标準。
-
現代理解與價值:
- 在現代漢語中,“儉恭”依然被視為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它倡導的是一種不追求物質享受、量入為出的生活态度(儉),以及一種平等待人、虛心學習的處世哲學(恭)。這種品德有助于個人抵禦誘惑、保持清醒,也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儉恭”一詞,源自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其确切含義是指生活節儉樸素,态度謙遜恭敬。它要求人們在物質層面克制欲望、厲行節約(儉),在精神與行為層面保持謙卑、尊重他人(恭),是個人修身養性、處世待人的重要準則。這一品德體現了物質與精神、自律與他律的和諧統一,至今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對“儉”、“恭”二字的字源、本義及引申義有權威解釋,是理解“儉恭”複合詞義的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提供了“儉”與“恭”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和語境,有助于理解“儉恭”的合成含義及其在古典文本中的應用。
-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追溯了“儉”、“恭”二字的源流及經典用例,為“儉恭”作為傳統道德範疇提供了曆史語境的支撐。
- 《宋史》等曆史文獻:其中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性儉恭”、“為人儉恭”)是“儉恭”一詞實際運用的直接例證,展現了其在傳統社會道德評價體系中的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儉恭”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儉”和“恭”二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兼具節儉與恭敬的品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儉”指節儉、不奢侈,“恭”指恭敬、謙虛。合起來表示一個人既注重生活簡樸,又保持謙遜有禮的态度。
-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陳亮的《祭徐子宜父文》:“孝友慈恕,儉恭和粹”,用于贊頌品德高尚之人。現代多用于描述傳統美德或評價個人修養,常見于文學、道德教育等場景。
-
延伸内涵
- 節儉:強調物質生活的節制,反對鋪張浪費。
- 恭敬:體現待人接物的謙遜與尊重,如“溫儉恭良”等表達。
-
示例與關聯
典型用法如“忠孝節義,仁慈廉讓,溫儉恭良”(例句),常與“孝友”“和粹”等詞搭配,突出品德的全面性。
“儉恭”融合了物質與精神層面的修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德行之一。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擺香堂冰泮崇尚跐蹬獨門二癡方歅風聲鶴唳風濤芬尼運動奮褎福昌甘限文書高濑歌榜梗咽割漆管記湀辟海綿含殓餄餎紅緜後進後竅讙謗虎掌攪攪敫然假佐雞肥機緘進驅巨伯看耍漉漉拿不準擒讨區服善绻善視身段世契爽目雙日讨定踏查田扇銅龠尺微燈文社問心無愧吳分無限大詳定官小命兒小司諧會瀉月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