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oman’s) figure]∶女子的身形體态
身段優美的婦女
(2) [(dancer’s) posture]∶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形體動作
(1).身體。 宋 柳永 《木蘭花》詞:“星眸顧拍精神峭,羅袖迎風身段小。” 清 李漁 《玉搔頭·誤投》:“難道是廉恥心隨身段長。” 草明 《魅惑》:“她底矮壯的身段倚靠在 汶瀾橋 鐵欄上。”
(2).指體态。 宋 柳永 《荔枝香》詞:“遙認,衆裡盈盈好身段。”《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玉姐 偷看公子,眉清目秀,面白唇紅,身段風流。”
(3).戲曲演員表演的各種舞蹈化形體動作。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 周維伯 曲不入調,身段闌珊,惟能説白而已。” 清 李漁 《比目魚·入班》:“開口便成腔,不須摹倣身段規模,做出都成樣。”《相聲傳統作品選·黃鶴樓》:“我們沒事兒淨在一塊兒研究,我給他呀說說身段嘛的,研究研究唱腔兒呀!”
身段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定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女子的身形體态
指女性身體的姿态和線條美感,例如“身段優美的婦女”。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和日常描述中,強調自然體态或刻意擺出的姿勢,如拍照時的造型。
戲曲表演的形體動作
在傳統戲曲(如京劇)中,身段是演員通過舞蹈化動作塑造角色、傳遞情感的重要手段。它涵蓋從簡單手勢到複雜武打的所有程式化動作,是“唱、念、做、打”四功中“做”與“打”的體現。
來源與特點
戲曲身段源于生活,但經過曆代藝術家的提煉和藝術加工,形成規範化的表演形式。例如,京劇中的“以腰為軸”身法,通過腰部帶動全身動作,結合眼神(“小軸運神”)形成獨特韻律。
分類與應用
形與神的結合
戲曲身段強調“形神兼備”:“形”指外部動作規範(如步法、手勢),“神”則通過眼神和内在情感賦予動作生命力,二者缺一不可。
如需進一步了解戲曲身段的具體程式(如“雲手”“走邊”),可參考專業戲曲教材或觀摩經典劇目。
身段(shēn duàn),指一個人的謙恭姿态和言行舉止。拆分部首是“身”和“段”,其中“身”是漢字的相關部首之一,表示與人體身體相關的含義;而“段”表示折斷或一段一段的意思。
來源:《爾雅·釋疑》中有“身段,節也”之說,意為節制自己的身體,保持謙恭和禮貌。
繁體:身段(䘞),繁體字與簡化字的字形有所不同,但意義完全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是不斷演化的,現行的簡化字為“身段”,在古代書面語中常見的寫法為“身斷”。
例句:
1. 他在公共場合總是保持着良好的身段。
2. 出身名門,她一直以身段高貴自居。
組詞:身姿、身軀、體态、風度。
近義詞:風度、氣質。
反義詞:粗魯、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