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冰冸 ”。1.冰凍融解。 晉 左思 《蜀都賦》:“晨鳬旦至,候鴈銜蘆。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後趙·石勒》:“ 勒 統步騎四萬赴 金墉 ,濟自 大碣 。先是流澌風猛,軍至冰泮,清和。濟畢,流澌大至。 勒 以為神靈之助,命曰 靈昌津 。” 唐 孟浩然 《自浔陽泛舟經明海作》詩:“遙憐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2).冰融的時期,指農曆仲春二月。語出《詩·邶風·匏有苦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殺止。”《孔子家語·本命解》:“冰泮而農桑起,婚禮而殺於此。” 明 謝谠 《四喜記·大宋畢姻》:“天結良緣,花凝瑞靄,佳期正當冰泮。”
(3).比喻渙散、消失。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太尉帥師,甫下 滎陽 ,則七國之軍,瓦解冰冸。”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四海波振而冰泮,五嶽塵飛而土崩。踞積薪以待然,鉗聚口而寄坐。” 魯迅 《墳·人之曆史》:“ 黑氏 著書至多,輒明斯旨,且立種族發生學,使與個體發生學并,遠稽人類由來,及其曼衍之跡,羣疑冰泮,大閟犁然。”
(4).比喻險境。《後漢書·黃瓊傳》:“ 光武 以聖武天挺,繼統興業,創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冰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本義:冰凍消融;冰融化
引申義:比喻危險、禍患、困境等消除或渡過
比喻事物消散或破裂
總結來說,“冰泮”的核心意象是“冰的融化”,并由此引申出“危險消除”和“事物消散/破裂”兩個主要的比喻義。 它是一個典型的書面語詞彙,常見于古代詩文和典籍中。
“冰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īng pàn,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冰開始融解或完全融化,常見于描述春季冰雪消融的自然現象。例如:“河面上的冰泮,标志着寒冬結束”。
時間指代
特指農曆仲春二月(即春季中期),源自《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士如歸妻,迨冰未泮”的記載,表示此時冰融,適宜婚嫁和農事。
比喻渙散或消失
如“瓦解冰泮”,形容事物如冰融化般迅速消散。例如漢代陳琳的檄文中用“七國之軍,瓦解冰泮”形容軍隊潰敗。
象征險境
可指代危險處境,類似“如履薄冰”。例如魯迅在《人之曆史》中用“羣疑冰泮”比喻疑惑消散、危機解除。
古代文獻中常以“冰泮”營造意境:
“冰泮”既可寫實(冰雪融化、時間節點),也可虛指(消散、危機),兼具自然與人文意蘊。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可參考《詩經》《荀子》等文獻。
白麪碑工不便道漴漴雕薪隄塘動色仿宋本煩渴改動竿頭直上貫洞憨頭憨腦鶴子梅妻後生可畏狐胡誨益灰滞昏懦箭羽簡閲教學疾亟就列九神寄委居盈空劾口稱兩肋插刀立等鈴铛靈厖溜溜啾啾隆棟落山馬克滅頂之災民性擰性泥菩薩過江孅趨黔庶卻絕髯鬣融鏡入寇桑黮善氣申款釋解手題私衣宿着讨虜頭虱推糾玩賞鹹浸浸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