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恭的意思、俭恭的详细解释
俭恭的解释
俭约恭敬。 宋 陈亮 《祭徐子宜父文》:“孝友慈恕,俭恭和粹。”
词语分解
- 俭的解释 俭 (儉) ǎ 节省,不浪费:俭省。俭朴。勤俭。克勤克俭。 贫乏,歉收:俭月。俭岁。俭腹(腹中空虚,喻知识贫乏)。 奢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恭的解释 恭 ō 肃敬,谦逊有礼貌:恭敬。恭谨。恭候。恭维。恭贺。打恭(拱揖)。洗耳恭听。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俭恭”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俭”和“恭”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指生活节俭、态度谦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关于个人修养与处世态度的要求。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俭 (jiǎn):本义指节省、不浪费财物,引申为约束、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说文解字》释为“约也”,强调自我约束。在品德层面,“俭”代表一种朴素、不奢侈的生活作风。
- 恭 (gōng):本义指肃敬、谦逊有礼。《说文解字》释为“肃也”,指态度端庄、尊敬他人。在行为层面,“恭”表现为对人谦和、有礼貌、尊重。
- 俭恭:将“俭”与“恭”结合,形容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上保持节俭朴素,在待人接物上保持谦逊恭敬的品德和作风。它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俭)与外在的尊重他人(恭)的统一。
-
文献依据与用法:
-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贤士、君子的德行。例如,《宋史》等史书中常以此词评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它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克己复礼”的要求,即通过克制自身欲望(俭)来实现对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和谐(恭)。
- 在传统语境中,“俭恭”常与“温良”、“礼让”等词并用,共同构成理想的人格修养标准。
-
现代理解与价值:
- 在现代汉语中,“俭恭”依然被视为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它倡导的是一种不追求物质享受、量入为出的生活态度(俭),以及一种平等待人、虚心学习的处世哲学(恭)。这种品德有助于个人抵御诱惑、保持清醒,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俭恭”一词,源自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其确切含义是指生活节俭朴素,态度谦逊恭敬。它要求人们在物质层面克制欲望、厉行节约(俭),在精神与行为层面保持谦卑、尊重他人(恭),是个人修身养性、处世待人的重要准则。这一品德体现了物质与精神、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对“俭”、“恭”二字的字源、本义及引申义有权威解释,是理解“俭恭”复合词义的基础。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提供了“俭”与“恭”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语境,有助于理解“俭恭”的合成含义及其在古典文本中的应用。
-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追溯了“俭”、“恭”二字的源流及经典用例,为“俭恭”作为传统道德范畴提供了历史语境的支撑。
- 《宋史》等历史文献:其中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性俭恭”、“为人俭恭”)是“俭恭”一词实际运用的直接例证,展现了其在传统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俭恭”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俭”和“恭”二字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兼具节俭与恭敬的品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俭”指节俭、不奢侈,“恭”指恭敬、谦虚。合起来表示一个人既注重生活简朴,又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
-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陈亮的《祭徐子宜父文》:“孝友慈恕,俭恭和粹”,用于赞颂品德高尚之人。现代多用于描述传统美德或评价个人修养,常见于文学、道德教育等场景。
-
延伸内涵
- 节俭:强调物质生活的节制,反对铺张浪费。
- 恭敬:体现待人接物的谦逊与尊重,如“温俭恭良”等表达。
-
示例与关联
典型用法如“忠孝节义,仁慈廉让,温俭恭良”(例句),常与“孝友”“和粹”等词搭配,突出品德的全面性。
“俭恭”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德行之一。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大宝络并介拨兑禅庵赤条条出恭大阙对答封国冯修伏腊功率孤丁丁果桌孤筠槐江惑众检节娇倩基床靖端浄面客倡可要空余狂异雷公敛翼帘子里列陵压孪子轮扶吕太后的筵宴麻索面骨面阳沛濊碰瓷切切偲偲情故取得祛禳人亲日许时陕西圣髓神林诗义诗印台北市剔透玲珑屯毛不辨徒配玩兵黩武枉费心思卧雪眠霜翕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