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ddle with]∶在手裡擺弄
(2) [foment discord]∶挑動
(1).玩弄;耍弄。 唐 韓愈 《别趙子》詩:“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詩意謂其懷寶自樂也。” 宋 文天祥 《跋<劉翠微罪言稿>》:“當 檜 用事時,受密旨,以私意行乎國中,簸弄威福之柄,以鉗制人之七情,而杜其口。”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一任着小兒簸弄,山鬼揶揄。” 清 沉起鳳 《諧铎·達士報恩》:“簸弄狡獪伎倆,以博一笑。”
(2).播弄。謂造謠生事,颠倒是非。《宣和遺事》前集:“天下不安,皆由 京 卞 二人簸弄。” 明 陳繼儒 《讀書鏡》:“至于工藝之人亦不可久留于家,與之親狎,此輩皆能變易聽聞,簸弄是非。”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後來發現‘ 英 人意似簸弄生事,外和内谲,殊難信’,但 俄 公使表示積極援助,自覺有恃無恐。”
“簸弄”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物理層面的擺弄
指用手或工具反複搖晃、颠簸或玩弄某物。例如唐代韓愈的詩句“簸弄明月珠”,描繪了将明珠在手中把玩的場景,引申為對物品的撫弄或展示。
動作引申的擾亂
原指用簸箕篩選谷物時的搖晃動作,後延伸為對人或事的幹擾、攪亂。如元曲《薦福碑》中“一任着小兒簸弄”,形容被他人隨意折騰。
挑撥是非,造謠生事
常用于人際關系或政治場景,指故意制造矛盾、颠倒是非。例如《宣和遺事》提到蔡京、蔡卞“簸弄”導緻天下不安,明代陳繼儒也提到此類行為會“簸弄是非”。
玩弄權術或情感
如宋代文天祥批評秦桧“簸弄威福之柄”,指利用權力操控他人;清代筆記《諧铎》中則形容用狡詐手段“簸弄”他人取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