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臣對自己的謙稱。 晉 李密 《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賤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n fú,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釋義
指投降的臣子對自己的謙稱,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表達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自謙态度。例如晉代李密在《陳情表》中寫道:“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通過“賤俘”一詞強調自己作為亡國者的卑微身份。
詞源解析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賤俘”可比喻“被人輕視、看不起的人”。例如在非正式語境中,可能用此詞形容社會地位或能力低下者,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且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陳情表》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賤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被俘虜的敵方士兵或平民。賤指低賤,指這類人在戰争中失去了自由和尊嚴,成為敵人的俘虜。
《賤俘》的拆分部首為貝(bèi)和亻(rén),拆分後的筆畫為14畫。
《賤俘》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早在《漢書·律曆志》中就有記載。在古代戰争中,獲得敵人的俘虜被視為一種戰果,其中被俘的敵方士兵或平民被稱為賤俘。
《賤俘》的繁體字為「賤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不同于現代漢字的寫法。古時候《賤俘》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請參考古代典籍和文獻以獲取确切的古代寫法。
1. 在這場戰争中,很多敵方士兵成了賤俘,被帶回了我軍的陣營。
2. 這些賤俘被安置在臨時的俘虜營地,接受審訊和盤問。
賤役、俘虜、戰俘、捕虜、俘擄等。
俘虜、戰俘、捕虜、俘擄等。
解救、釋放、脫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