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稉稌的意思、稉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稉稌的解釋

粳稻和糯稻。亦泛指水稻。 晉 左思 《魏都賦》:“水澍稉稌,陸蒔稷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稉稌(jīng tú)是漢語中對兩種重要稻谷的古稱合稱,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稉(jīng)

    指粳稻,稻谷的一種亞種。其米粒短圓、黏性適中,煮熟後質地柔韌,是古代主食之一。《說文解字》載:“稉,稻屬。從禾,亢聲。” 現代粳稻品種如“東北大米”即屬此類。

  2. 稌(tú)

    指糯稻,米粒富含支鍊澱粉,黏性強,常用于制作糕點或釀酒。《廣韻》釋:“稌,糯稻也。” 《詩經·周頌·豐年》中“豐年多黍多稌”即描述糯稻豐收景象。

二、古籍例證

三、現代對應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釋“稉”(漢典網)
  2. 《廣韻》釋“稌”(國學大師網)
  3. 《集韻》分類(中華典藏網)
  4. 《詩經》農事記載(古詩文網)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稉稌”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發音與注音

二、基本釋義
“稉稌”是古漢語詞彙,由兩種稻類名稱組合而成:

  1. “稉”(粳):指粳稻,屬于非黏性水稻,米粒短圓,口感較硬。
  2. “稌”(糯):指糯稻,米粒黏性較強,常用于制作糕點或釀酒。
    合稱可泛指所有水稻品種,特指古代農耕文化中對主要糧食作物的統稱。

三、出處與示例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左思的《魏都賦》:“水澍稉稌,陸莳稷黍。”
釋義:在濕潤地帶種植水稻(稉稌),在旱地種植粟米和黍子。此句體現了古代因地制宜的農業觀念。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稉稌”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農史研究領域。其含義可對應現代“水稻”或“稻谷”的統稱,但更強調品種細分。

總結
“稉稌”是兼具具體品種指代與泛稱功能的古漢語詞彙,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的精細化分類特點。如需了解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閱《魏都賦》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倍畔表飾别擇博換禅源沉魚落雁寵念出月子蹴工大綱得工夫抵擊東坦斷喝杜荊州撫絃幹嘉閤署公職人員瑰器雇山黑錫合延戶口冊虎嘯家緣過活近郛謹身救急激越軍服均賦黎黃隆刑峻法麻灰色綿旋鳴箭牛囤龐統骥碰杯全别仍因熱水管手風朔土殊勝束心田彘跳財神亭侯題奏通無共有亡極為好成歉危言覈論五粟鄉國消隳小人家小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