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動的意思、蹉動的詳細解釋
蹉動的解釋
謂物體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動。《晉書·五行志下》:“ 吳 孫權 太元 元年八月朔,大風,江海湧溢,平地水深八尺,拔 高陵 樹二千株,石碑蹉動, 吳 城兩門飛落。”
詞語分解
- 蹉的解釋 蹉 ō 〔蹉跎〕a.把時光白耽誤過去,如“日月蹉蹉”;b.失足。 〔蹉跌〕失足摔倒,喻意外的差錯或失誤。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動的解釋 動 (動) ò 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态,與“靜”相對:變動。波動。浮動。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複運動。亦稱“振蕩”)。震動(.顫動或使顫動,如“門窗動動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
專業解析
“蹉動”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
本義:失足不穩或腳步移動
- “蹉”字從“足”,本義與腳部動作相關。《說文解字》釋“蹉”為“蹉跎,失時也”,但其核心含義指腳步的失誤或移動。如《廣韻》釋“蹉”為“蹉跎,失足”。
- “動”即移動、動作。
- 因此,“蹉動”的本義可理解為腳步不穩、失足移動,或泛指腳步的輕微移動、挪動。它描述的是一種身體(尤其是腳部)不穩定或有所移動的狀态。例如:“他一個踉跄,腳下蹉動,險些摔倒。” 這裡強調腳步不穩導緻的移動。
-
引申義:虛度光陰、錯過時機(更常用“蹉跎”)
- 雖然“蹉動”本身較少直接用于此義,但其核心字“蹉”常與“跎”組成固定詞語“蹉跎”。
- “蹉跎”一詞極為常用,意為虛度光陰、錯過時機、光陰虛度。如《晉書·周處傳》有“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之句。李白《長歌行》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其意正與“蹉跎”相關。
- 雖然“蹉動”單獨使用此義罕見,但在理解其構成時,需知曉“蹉”字本身帶有因失誤(如失足)而耽誤時間的内涵,這是“蹉跎”一詞含義的來源。故“蹉動”在特定語境下,也可能隱含有因行動不穩或失誤而導緻時間浪費的意味,但這并非其獨立、常用的含義。
“蹉動”的核心含義是指腳步不穩、失足移動或腳步的輕微挪動,強調身體(足部)動作的失控或變化。它不是一個高頻使用的現代漢語詞彙。其更常見的關聯詞“蹉跎”則專指虛度光陰、錯過時機。
引用參考來源:
- 字義解析參考:《說文解字》(許慎著)對“蹉”的釋義、《廣韻》對“蹉”的釋義。
- 詞語用法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對“蹉”及“蹉跎”的釋義。
- 古文例證參考:《晉書·周處傳》、李白《長歌行》。
網絡擴展解釋
“蹉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蹉動(拼音:cuō dòng)主要指物體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動。例如《晉書·五行志下》記載的“石碑蹉動”,描述石碑因自然災害導緻位置移動的現象。
二、字形與詞源解析
- “蹉”的本義為“失足、跌跤”(如《說文新附》),後引申為“錯誤”“虛度”(如“蹉跎”)。
- “動”表示位置或狀态的改變。組合後,“蹉動”更強調因外力或意外導緻的物體位移。
三、古籍用例
《晉書》中記載:“大風……石碑蹉動,吳城兩門飛落”,生動描繪了石碑因強風移位的情景。
四、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詞典(如)提到“行動未達目标,白費力氣”的抽象含義,但此釋義未見于高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與“蹉跎”混淆,需謹慎區分。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晉書》等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如、4、5、10)。
别人正在浏覽...
敗家精扒拉鼻道避諱比肩疊踵布車暢泰臣役麤強端候負水父子兵港務哥白尼顧眄熇熇黃蘖滑行桀橫勁強津水謹細寄庑钜細刊印摳迎寬沖枯竭藍田生玉詈獵師而哭虎路見不平,拔刀相救論記梅雪明察暗訪銘懷默思蹑屩擔簦平事平宥淺礁騎衡清閟曲原贍用沈隕射室收利守學水帝屬寮疏食私置田父之獲梯肥托寐兔穎外材閑步鄉貢小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