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棄絕私恩。《東觀漢記·申屠剛傳》:“昔 周公 豫防禍,首先遣 伯禽 守封於 魯 ,離斷至親,以義割恩。”《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 國忠 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6*法。” 明 邵璨 《香囊記·聞訃》:“你親在高堂無依倚,偷生隻合供甘旨,暫且割恩全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割恩漢語 快速查詢。
“割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為了大義或公理而放棄私人恩情,強調在道義與私情沖突時選擇前者。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割恩”意為“棄絕私恩”,指在面臨公義與私人情感矛盾時,主動割舍個人情誼或恩惠,以維護更高原則。例如《資治通鑒》中提到安史之亂時,大臣勸唐玄宗處決楊貴妃以安軍心,即“割恩正法”。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或道德讨論中,常見搭配如“以義割恩”(用大義割舍私恩)或“割恩全義”(犧牲私恩成全大義)。例如明代戲曲《香囊記》中,角色為盡孝道而“暫且割恩全義”。
雖較少用于日常口語,但在描述曆史事件、商業決策(如舍棄私交維護公平)或文學創作時仍有使用。例如:“他在談判中以義割恩,拒絕了親友的求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割恩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割,讀音(gē),意為切斷、切割;恩,讀音(ēn),意為恩情、恩典。因此,割恩的意思是切斷恩情,斷絕恩義。
割恩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刀刃部首“刀”,右邊是心部首“忄”。
刀的筆畫數是2,忄的筆畫數是3,因此割恩的總筆畫數是5。
割恩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廣泛,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水浒傳》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割恩的含義。繁體字“割恩”與簡體字沒有差别,都是「割恩」。
古時候,漢字的字形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籍《說文解字》中,對于割恩的字形描述是:“刀字并偾字下,切音翼。”這種寫法在古代的使用中較為常見。
1. 他出了車禍後,朋友們都割恩離他而去。
2. 他行為惡劣,已經徹底割恩了自己的家人。
割恩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沒有特别明确的組詞。
近義詞:切斷恩義、斷絕恩情、抛棄恩師。
反義詞:報恩、感恩、報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