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跋的意思、见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跋的解释

谓显出烛根。语出《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 郑玄 注:“跋,本也。” 孔颖达 疏:“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旧唐书·柳公绰传》:“﹝ 文宗 ﹞每浴堂召对,继烛见跋,语犹未尽,不欲取烛,宫人以蜡泪揉纸继之。” 元 张雨 郑祐 《神光楼与郑明德联句》:“虫飞烛见跋,鹤唳棚上擐。”后来用以指夜深。 宋 苏舜钦 《郡侯访予于沧浪亭因而高会翌日以一章谢之》诗:“见跋已懵腾,跨鞍极倒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见跋”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进行综合解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理解方向:

作为成语的释义(来自现代词典解释):

古典文献中的本义与引申义(基于《礼记》《旧唐书》等):

  1. 原始含义:指烛根显露。
    源自《礼记·曲礼上》中“烛不见跋”,郑玄注“跋”为烛的根部(即火炬手持处)。古时火炬燃烧易尽,需及时更换避免露出残根,体现礼仪细节。
  2. 引申含义:代指夜深。
    如《旧唐书》描述唐文宗与臣子谈话至“继烛见跋”,即蜡烛燃尽仍继续讨论,后用蜡泪揉纸替代,此处“见跋”暗指时间已晚。

注意:两种解释可能存在词形相同但来源不同的情况。若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建议优先参考古典文献中的“烛尽夜深”之义;若涉及现代成语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指向“批评著作”的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见跋,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看到、观察到。拆分部首和笔画来看,它由“见”和“跋”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见”是由“目”作为部首,有7画;“跋”由“足”作为部首,有7画。所以,“见跋”一共有14画。 关于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籍《古文尚书·申叔时见跋赋》。在古代,使用“见跋”来表示观察到的事物是非常常见的。在文言文中,它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和领悟。 在繁体字中,见跋的书写形式是「見踏」。这种书写形式在一些地区的中国仍然存在。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以使用两个古代汉字作为例子来展示见跋的古代常见写法。首先是“见”,在金文中的写法为“見”,象征着“目”的形状。其次是“跋”,在金文中的写法为“跊”,写出了人的两只脚在行走的形态。 关于见跋的例句,可以举以下两个例子:一是“他细致地见跋了这幅画中的每一个细节”,意思是他仔细观察了这幅画的每个细节。另一个例句是“在这次考察中,我们见跋了这个地方的美丽风景”,表示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这个地方美丽的风景。 除了见跋,还有一些相关的词语可以组成,比如“见识”、“观察”等,它们都表示观察、认识到某件事或某种情况。 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看见”、“目睹”等词语来替换。它们的意思和见跋非常相似,都表示看到、观察到。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忽视”、“疏忽”等词语来表示。它们的意思相反,表示没有看到、忽略或疏忽了某件事情。 总之,见跋是一个用来描述观察、看到某种事物的词语。它由“见”和“跋”两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和总笔画分别为“目”、7画和“足”、7画。来源于古籍《古文尚书·申叔时见跋赋》,在古代文献中经常使用。在繁体字中的书写形式为「見踏」。古时候的写法和用法略有不同,但意思都是指观察到某种事物。组词方面,可以与“见识”、“观察”等词语组合使用。近义词有“看见”、“目睹”,反义词有“忽视”、“疏忽”。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