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貂卻的意思、貂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貂卻的解釋

亦作“ 貂卻 ”。亦作“貂腳”。 唐 時指散騎常侍,以貂尾為冠飾,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因其職閑冷,故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 許孟容 守常侍,朝中鄙此官,號曰‘貂卻’,固不能為人延譽也。相國始以所業求知,謀於諸 柳 ,諸 柳 與導行卷去處。先令投謁 許常侍 ,相國果詣騎省, 高陽公 慙謝曰:‘某官緒極閒冷,不足發君子聲采。’”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南史》:“ 宋孝建 三年, 孝武 欲重其選,于是吏部尚書 顔竣 以黃門侍郎 孔覬 、司徒右長史 王景文 應舉,既而常侍之選復卑。是則貂腳之名,不待 唐 代矣。”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唐六典》:“常侍本金蟬、珥貂,處省中,備侍奉顧問之職,而朝士以其閒冷,號曰‘貂卻’。”


見“ 貂卻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貂卻”是一個古代官職相關的詞語,以下為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 diāo què,指唐代的散騎常侍官職。該官職以貂尾為冠飾,主要職責是規勸皇帝過失、提供顧問建議,但因職權較為清閑冷僻,故被稱作“貂卻”。

曆史背景與出處

  1. 職責特點:散騎常侍隸屬門下省,名義上負責谏言和監督,實際在唐代中後期逐漸演變為閑職,因此被戲稱為“貂卻”(取“貂尾冠飾”與“退卻冷落”雙重含義)。
  2. 文獻記載: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提到,官員許孟容擔任此職時,因職位冷門難以提升聲譽,自嘲“貂卻”。
  3. 别稱變體:部分文獻中亦作“貂卻”“貂腳”,屬于同詞異寫現象。

延伸說明
此詞反映了古代官職名稱與職能變遷的關系,例如清代李慈銘在《越缦堂讀書記》中亦引用過相關典故。需注意,“貂卻”為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貂卻》這個詞是指穿着貂皮制成的衣服。下面是對《貂卻》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虍 - 筆畫:13畫 《貂卻》一詞的來源是古代的服飾名稱。在繁體字中,它寫作「貂卻」。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貂卻」可以寫成「貂卭」。 以下是一些關于《貂卻》的例句: - 他穿着一件豪華的貂卻走進了房間。 - 這件貂卻是我媽媽年輕時的收藏。 一些與《貂卻》相關的組詞包括:貂皮、貂褂。 《貂卻》的近義詞可以是:貂皮衣、貂皮大衣。 《貂卻》的反義詞可以是:棉衣、羽絨服。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