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鼕鼕鼓的意思、鼕鼕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鼕鼕鼓的解釋

街鼓的俗稱。 唐 時設置在京城街道的警夜鼓。《新唐書·馬周傳》:“先是,京師晨暮傳呼以警衆,後置鼓代之,俗曰‘鼕鼕鼓’。”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京師街衢置鼓於小樓之上,以警昏曉。 太宗 時,命 張公 洎 製坊名,列牌於樓上。按 唐 馬周 始建議置鼕鼕鼓,惟兩京有之。後 北都 亦有鼕鼕鼓,是則京都之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鼕鼕鼓”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作為拟聲詞使用,用于模拟擊鼓時發出的連續、沉重且有節奏的聲音。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1. 拟聲詞,模拟鼓聲:

    • 這是“鼕鼕鼓”最基本和核心的含義。它直接模仿鼓槌敲擊鼓面時産生的“咚咚”聲響,強調聲音的節奏感和力度感。
    • 例如:“遠處傳來鼕鼕鼓聲,慶典開始了。” 這裡直接描述聽到的鼓聲。
    •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詞典均将“鼕鼕”解釋為“象聲詞。形容敲鼓等聲音”。
  2. 借代鼓或擊鼓的行為:

    • 由于“鼕鼕”是鼓聲的典型特征,這個詞有時也用來借指鼓本身或擊鼓的動作。
    • 例如:“更鼓樓上傳出陣陣鼕鼕鼓。” 這裡的“鼕鼕鼓”更側重于指代作為報時工具的鼓或擊鼓報時的行為本身。
    • 來源依據: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鼕鼕鼓”常被用來指代報時的更鼓或儀式中的鼓。例如,白居易《城上夜宴》詩:“城上鼕鼕鼓,朝衙複晚衙。”
  3. 形容節奏感強或令人振奮的聲音/氛圍:

    • 鼓聲常與慶典、儀式、戰争、鼓舞士氣等場景相關,“鼕鼕鼓”也因此帶有一種振奮、激昂或莊重的色彩。
    • 例如:“鼕鼕鼓聲激蕩人心,将士們士氣高昂。” 這裡不僅描述了聲音,也暗示了聲音帶來的情緒效果。
    • 來源依據: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禮儀和軍事功能,其聲音自然承載了相應的文化内涵。相關研究如《中國古代鼓文化研究》等對此有闡述。
  4. “鼕”字的說明:

    • “鼕”是“冬”的異體字,但在現代漢語中,它幾乎專門用作拟聲詞,模拟敲鼓、敲門等聲音(如“鼕鼕”、“咕咚”)。它與表示季節的“冬”在用法上已明确區分。
    •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鼕”為“咚”的異體字,用于象聲詞。

“鼕鼕鼓”的核心是模拟鼓聲的拟聲詞,其發音形象地再現了鼓的節奏和聲響特點。它既可以單純描述聲音,也可以借指鼓或擊鼓行為,并常常帶有振奮、莊重或儀式性的文化聯想。其用字“鼕”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承擔拟聲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鼕鼕鼓”(或寫作“冬冬鼓”)是唐代京城街道設置的警夜鼓,主要用于夜間報時和治安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功能
    鼕鼕鼓是唐代長安城街道的警夜鼓,俗稱“街鼓”。其作用是在晨暮時分通過擊鼓傳遞信號,替代了此前用人力傳呼的方式,既規範了城市管理,又減少了擾民問題。這一制度由唐初官員馬周建議推行,後成為唐代京都的典型制度。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據《新唐書·馬周傳》記載,唐初長安城原本依靠人工傳呼維持夜間秩序,後改為擊鼓報時,民間稱其為“鼕鼕鼓”。這一制度後來也被北方其他都城效仿,成為唐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标志。

  3. 文學意象與延伸含義
    鼕鼕鼓不僅是實用工具,也常出現在詩歌中,成為唐代都市生活的象征。例如杜牧《閨情代作》中“滿城鼕鼓白雲飛”一句,通過鼓聲烘托出邊城戍樓的寂寥氛圍。此外,“冬鼓”一詞有時也指擊鼓的聲音,進一步擴展了其文化意涵。

注:由于“鼕”是“冬”的異體字,現代文獻中多簡寫為“冬冬鼓”,但兩者含義相同。

别人正在浏覽...

表解憯懔刬騾子潺顔赤疫茨檐宕往大伾德澤得旨墊付電父底腳短檠鋒铓趺處阜陵恩高鄰閣部歌拍貢品共振器觀好鼓風機鍋子黑黝黝花爆花樣子簡侮借掇戒谕謹确寇鈔來書醂柹列采泷路龍骧麟振路障明黠難胞蓬雀泊洑淺灘前膝求竈頭不如求竈尾潤筆森壁試劑時暇水電局庶劫私越條次提鈴喝號危于累卵無形中蠵鼊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