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银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鸟图形,插于发髻或贴在鬓角上,也有贴于窗户、门屏,或挂在树枝上作为装饰的,谓之“翦綵”。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鏤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鬢,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唐 李商隐 《人日即事》诗:“鏤金作胜传 荆 俗,翦綵为人起 晋 风。”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春日赐幡胜》:“鏤银错落翻斜月,翦綵繽纷舞庆霄。”
(2).形容花开繁茂。 宋 司马光 《独乐园新春》诗:“曲沼揉蓝通底緑,新梅翦綵压枝繁。”
“翦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中国古代正月七日(人日)的装饰传统。人们用金银箔或彩色丝帛剪成人形、花鸟等图案,装饰于发髻、鬓角、门窗、屏风或树枝上,称为“翦彩”。这一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已盛行,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唐代诗人李商隐、宋代苏轼等也曾在诗词中提及此风俗。
引申为对植物繁盛状态的比喻,常见于古典诗文。例如宋代司马光《独乐园新春》中写道:“新梅翦彩压枝繁”,以“翦彩”形容梅花盛开时色彩斑斓、枝条繁茂的景象。
《翦彩》是一个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剪下五颜六色的纸或绸缎等制作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翦彩》的第一个字是“翦”,它的部首是翦首,总计有10画。
《翦彩》的第二个字是“彩”,它的部首是彡首,总计有9画。
《翦彩》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剪纸。剪纸是利用纸张的可塑性,通过剪刀或刀具将纸张剪切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翦彩》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翦彩」。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虽然《翦彩》是现代词汇,但是古代写法中可以将字形拆开研究:
翦:
翟部+虍(旁旁)
切忌+虍
彩:
彡部+采(旁旁)
山+采
1. 她用五彩的翦彩装饰了房间,给整个居住环境增添了一抹生机。
2. 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翦彩,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在纸上剪出自己喜欢的形状。
3. 这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是由纸张和翦彩制作而成的,每一个细节都注入了制作者的心思。
翦刀、翦纸、翦剪、彩纸、彩绸、彩带、彩画
剪纸、剪花、剪艺、剪裁、彩绘、彩饰
无彩、素色、白纸、无装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