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ach supplies what the other needs;each makes up what the other lacks] 互相调济余缺;互相沟通、交换所需的东西
互相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现在 汉 匈 互通有无,‘关市’大开。”
“互通有无”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ù tōng yǒu wú,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交换多余物品或资源,满足彼此需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双方或多方通过交换各自多余的东西,弥补对方的不足,实现资源互补。这一行为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如商品、物资),也可以是信息或文化层面的交流。
出处与演变
成语最早出自唐代韩愈的《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这里的“贾”指商人,强调通过贸易实现资源流通。后世逐渐演变为更广泛的交换概念。
语法与用法
例句参考
近义词
取长补短、投桃报李、有无相通。
该成语强调通过交换实现共赢,既可用于具体物品的流通,也可比喻知识、信息等抽象资源的共享。其核心价值在于合作与互补。
《互通有无》是一个成语,意指彼此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它强调了信息传递、能力互补的重要性,使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所需要的东西。
《互通有无》这个成语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和“口”(口字旁),它们都属于基本的部首。它的总笔画为16画。
《互通有无》这个成语源自《礼记·乐记》中的一句话:“物力则通,心意则亲,亲则可与言,可与言则互知有无。”
繁体字的写法为「互通有無」,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仍然广泛使用。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互通有无》在古代一般写作「互通有無」或者「互通有㠲」。㠲是一个已经失去了使用的古代字形。
1. 只有通过互通有无,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2. 在团队合作中,互通有无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互补、互联、互助、与人为善
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动、互惠互利
隔绝、孤立、相互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