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觳觫的意思、觳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觳觫的解释

[shake;tremble from fear] 恐惧得发抖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申大头觳觫惶恐,只是跪在地下磕头。—— 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

详细解释

(1).恐惧战栗貌。《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赵岐 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梁书·王僧孺传》:“解网祝禽,下车泣罪,愍兹奊詬,怜其觳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 曾 觳觫哀啼,窜蹟无路。”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俘虏是一位青年人,三十岁左右,一眼看去,倒也并不怎么猛恶,反而有点觳觫的神气。”

(2).借指牛。 唐 皎然 《送顾处士歌》:“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断岸饮觳觫,清波跳噞喁。”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园杂兴》诗:“土脉正融催觳觫,林阴微合听钩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锦秋亭辨》:“人行其中,宛若画图,时见牧人簑笠御觳觫归村落间,邈然有 吴 越 间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觳觫(hú sù)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代文献尤其是经典作品中较为常见。其核心含义指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多用于描述动物(尤指牛)或人在极度惊恐时的生理反应。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字形与构词

    • 觳:本义指古代量器,亦有“瘠薄”“俭陋”之意,此处与“觫”组合成连绵词,表颤抖貌。
    • 觫:从“角”从“束”,《说文解字》释为“牛恐骇也”,专指牛受惊颤抖之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103页;《说文解字注》

  2.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特指牛被宰杀前因恐惧而肢体颤抖。
    • 引申义:泛指人或动物因极度惊恐、寒冷而战栗发抖的状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98页


二、经典文献用例

  1. 《孟子·梁惠王上》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释义:齐宣王见牛将被宰杀时恐惧发抖,心生不忍。此例为“觳觫”最著名的出处,奠定其“恐惧颤抖”的语义。

    来源:《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2. 宋代笔记《夷坚志》

    “夜闻窗外窸窣声,窥见一物,体如牛而黑毛,觳觫立于庭中。”

    释义:描述神秘生物因寒冷或恐惧而颤抖。

    来源:《夷坚志·支景卷》


三、现代使用与近义词


四、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觳觫:恐惧颤抖貌。《孟子·梁惠王上》例为典源,后泛指一切因恐惧而发抖之状。”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卷10,页1103

  2. 《辞源》

    “觳觫:双声连绵词。牛惧死而战栗,引申为人惊恐颤抖。”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页2876


五、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觳觫”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言词,其释义需结合经典文献与历史语境方能完整把握。现代使用中虽罕见,但作为汉语精准表达恐惧颤抖的词汇,仍具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觳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原指因恐惧而发抖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描述牛被宰杀前因害怕颤抖的样子。

  2. 网络引申义
    现代网络语境中,该词被赋予新含义,多用于调侃“长相猥琐”或“被雷到”的状态。例如:“我整个人都觳觫了!”表示对某事感到震惊或无语。

  3. 文学与历史用例

    • 鲁迅在杂文中用“觳觫”讽刺看客心理:“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 清代小说《文明小史》描述“申大头觳觫惶恐”,体现人物因恐惧而战栗。
  4. 读音与结构
    读音为hú sù,两字均为生僻字,常被误读。该词在2015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被列为“冰封汉字”,凸显其使用频率的降低。

注意:使用时需区分语境,传统含义与网络含义差异较大,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鼇署白鹄谤嗤逼切盋盂蚕桑沉渣出师有名丹甍丹墨东澳暖流栋鄂斗牛场反风灭火放开分派浮冒拊石戆愚艮维工业用拖拉机还棹何繇鹤真呴鸣挥戈返日肩髀煎聒胶鬲之困嫁衣机惠静姿捐弃老莱裾劳逸结合飉戾漫条斯理暖霁跑马楼寝饭琼章区士苒苒热灼森罗万象山甸声地身器师宜试作疏傲松风耳探赤丸体己钱彤卢僮指土圜吞言咽理蚊蝇邪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