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衷一是的意思、沒衷一是的詳細解釋
沒衷一是的解釋
謂意見紛歧,不能決定哪一方面對。 郭沫若 《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詞語分解
- 沒的解釋 沒 é 無:沒有。沒用。沒關系。沒詞兒。沒精打采。沒心沒肺。 不曾,未:沒有來過。 不夠,不如:汽車沒飛機快。 出有 沒 ò 隱在水中:沉沒。沒頂之災。 隱藏,消失:埋沒。沒落。 漫過,高過:水沒了
- 一是的解釋 .一概。《宋史·選舉志六》:“ 度宗 鹹淳 六年,命參酌舊制,凡文武官一是以公勤廉恪為主。”.謂一切。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昨得手劄,屬治心學,敬悉一是。”.猶言統一的标準。《宋史·食貨志
網絡擴展解釋
“沒衷一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
拼音與詞義
- 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部分來源标注為méi zhōng yī shì)。
- 含義:指意見分歧,無法判定哪一方正确,形容衆人觀點不統一,難以達成共識。
-
結構與用法
- 屬于動賓式結構,通常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境。
- 例句參考:“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出自郭沫若作品,後文詳述)
-
出處與背景
- 源自郭沫若《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文中用此詞描述讨論中觀點混亂、難以統一的現象。
-
近義詞辨析
- 莫衷一是:意義相近,指無法得出一緻結論。兩者常被混用,但“沒衷一是”更強調“未能折中統一”,而“莫衷一是”側重“衆人意見各異”。
-
補充說明
- 成語中的“衷”意為“折中、調和”,強調對分歧的調和嘗試失敗。
- 現代使用中,“莫衷一是”更常見,可能與“沒衷一是”存在地域或習慣性差異。
建議:在寫作或口語表達時,若需強調觀點分歧,可優先使用“莫衷一是”,因其接受度更高;若引用特定文獻(如郭沫若作品),則需保留原詞“沒衷一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沒衷一是》的意思
《沒衷一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明确的主張或意見,沒有确定的态度或立場。在面對問題或抉擇時,舉棋不定,沒有明确的決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沒衷一是》的拆分部首是沒有隻有,也就是沒有。它的筆畫是12畫。
詞源和來源
《沒衷一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堅白》這本古代文獻作品。原文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為人者銜冠蓋、被紫袍、未有出奇者也;今之為己者虛己而已,将為終無有。”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的學者是為了事業而努力,而現代的學者隻是為了自己,沒有出類拔萃的人。後來,人們根據這句話衍生出了成語《沒衷一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沒有明确的立場。
繁體
《沒衷一是》的繁體字是「沒衷一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沒衷一是》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沒眾一是」。
例句
他對這個問題毫無主見,完全是《沒衷一是》。
組詞
近義詞: 懸而未決、猶豫不決、猶豫不決、遲疑不決、左右為難
反義詞: 明确、堅定、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