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沒衷一是的意思、沒衷一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沒衷一是的解釋

謂意見紛歧,不能決定哪一方面對。 郭沫若 《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沒衷一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拼音與詞義

    • 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部分來源标注為méi zhōng yī shì)。
    • 含義:指意見分歧,無法判定哪一方正确,形容衆人觀點不統一,難以達成共識。
  2. 結構與用法

    • 屬于動賓式結構,通常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境。
    • 例句參考:“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出自郭沫若作品,後文詳述)
  3. 出處與背景

    • 源自郭沫若《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文中用此詞描述讨論中觀點混亂、難以統一的現象。
  4. 近義詞辨析

    • 莫衷一是:意義相近,指無法得出一緻結論。兩者常被混用,但“沒衷一是”更強調“未能折中統一”,而“莫衷一是”側重“衆人意見各異”。
  5. 補充說明

    • 成語中的“衷”意為“折中、調和”,強調對分歧的調和嘗試失敗。
    • 現代使用中,“莫衷一是”更常見,可能與“沒衷一是”存在地域或習慣性差異。

建議:在寫作或口語表達時,若需強調觀點分歧,可優先使用“莫衷一是”,因其接受度更高;若引用特定文獻(如郭沫若作品),則需保留原詞“沒衷一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沒衷一是》的意思

《沒衷一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明确的主張或意見,沒有确定的态度或立場。在面對問題或抉擇時,舉棋不定,沒有明确的決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沒衷一是》的拆分部首是沒有隻有,也就是沒有。它的筆畫是12畫。

詞源和來源

《沒衷一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堅白》這本古代文獻作品。原文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為人者銜冠蓋、被紫袍、未有出奇者也;今之為己者虛己而已,将為終無有。”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的學者是為了事業而努力,而現代的學者隻是為了自己,沒有出類拔萃的人。後來,人們根據這句話衍生出了成語《沒衷一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沒有明确的立場。

繁體

《沒衷一是》的繁體字是「沒衷一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沒衷一是》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沒眾一是」。

例句

他對這個問題毫無主見,完全是《沒衷一是》。

組詞

近義詞: 懸而未決、猶豫不決、猶豫不決、遲疑不決、左右為難

反義詞: 明确、堅定、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