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火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象林 知耕以来六百餘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穀,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
“火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火耕”,即通过焚烧草木来开垦土地的耕作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火作”指代一种原始的农业技术——火耕,即焚烧田地中的草木作为肥料,再进行播种。这种耕作方式在早期农业社会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土壤贫瘠或需要快速开垦时使用。
历史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温水》,记载了古代象林地区(今越南中部)的农耕情况:“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文中提到“火耨耕艺”,说明火耕与除草、种植相结合的技术。
具体应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该词属于古代农业术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出现在历史或文献研究场景中。其近义词包括“火耕”“刀耕火种”等。
若需进一步了解火耕的具体技术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水经注》相关章节或农业史研究资料。
《火作》是一个成语,意为“发怒、动怒”。形容某人因愤怒而情绪激动。
《火作》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总共有四个笔画。
《火作》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文公二十五年》。原文中写道:“曾子入,文公问之曰:‘寡人之崇德也,使若何而民更众舍?’对曰:‘君必深思蓄怒,臣未有蓄怒而死者也。’文公曰:‘善。’”这里的“蓄怒”即指“火作”,后来逐渐衍生为表示“生气、发怒”的成语。
《火作》的繁体字为「火作」。
《火作》古时的写法为「火作」。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火作一般地走出了房间。
我没想到他对我的建议会如此火作。
火作愈烈,火作呼扇,火作一触即发
发怒、动怒、大发雷霆
冷静、平和、沉着
【别人正在浏览】